第435章 球状闪电雷暴(4k)(1/2)
第435章 球状闪电雷暴(4k)
在讲述『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时候,就离不开人类首个能將宏观物质量子化的手段球状闪电。
在丁仪的讲述中,几十万名学生渐渐了解了“球状闪电』的前因后果,以及丁仪过去的一些往事。
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球状闪电有了第一次正规的科学记载是在1837年,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由法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弗朗索瓦·阿拉戈发表的著作《论雷电》中,记录了37处球状闪电现象。
但球状闪电现象显然不可能只存在於近代,这种民间俗称“滚地雷”的现象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述,而欧洲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1195年,英国修士格维斯目睹了一场伴隨由球状闪电组成的雷暴。
如果这位修道士没有『夸张描写”的话,那么发生在公元1195年的那场由“球状闪电”组成的雷暴,將是人类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然球状闪电奇观。
丁仪对学生们说,这是一次自然范围內【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暴动。
除此之外,明代张居正也有关於球状闪电的详细记载张居正这个事情歷史並无记录,但杨老言之凿凿的告诉丁仪,张居正见过球状闪电。
整的丁仪有些不知所措。
而近代人类第一次对球状闪电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在1959年。
丁仪讲述了这一段几乎被尘封的歷史。
在1959年,苏联开始了绝密3141项目,即对球状闪电以及其武器化的研究。负责人尼古拉伊·纳尔诺夫是苏联院士。亚歷山大·格莫夫从莫斯科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参与到此项目中。
其中,丁仪的两位好友陈博士、林云,就与亚歷山大·格莫夫博士有一些渊源,关於苏联绝密的3141项目,中国政府也没有相关情报,丁仪最后也是从陈博士这里才知道的。
相比於丁仪,陈博土才是那个追隨了一生球状闪电的那个人。
按照陈博士对亚歷山大博士的转述,1962年,苏联3141项目基地第一次成功產生球状闪电。
在此后,苏联3141项目基地共进行了一千多次激发球状闪电的实验,但最终只產出了27颗球状闪电,据项目负责人所说:球状闪电產出过程【毫无规律】,苏联3141项目因失败而告终。
几乎是在同一年,一名美国肯特大学电磁学教授在纽约的某个机场亲眼看到了一个球状闪电,球状闪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被科学界承认。
在此之后,时间来到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丁仪第一次登上了球状闪电的舞台。
讲到这里的时候,丁仪对教室里的学生们露出了一个柔和的笑容。
“大家现在都知道球状闪电是什么了,对吗?”
台下用不太整齐的声音附和著:“宏电子~”
丁仪点点头:“1998年,我提出球状闪电是可见的观点,未被激发的球状闪电(空泡)
是透明球体,能使光线弯曲。隨后我宣布了那个在当时还很惊人的结论一一球状闪电是[宏电子]。”
下面有学生说:“您是对的,球状闪电就是宏电子。”
丁仪摇摇头,“我是错的。”
下面的学生有些惊。
不知道从为什么,学生们总感觉今天的物理课似乎与往常不太一样,有脑袋灵活的学生已经偷偷打开了手机或者光脑的录像功能一一虽然智子在直播,但是万一丁老师讲到了什么嚇人的东西,政府一定会掐断智子直播的。
“丁老师,现在外面对於微观的深入已经来到了质子级,甚至都能把微观粒子低维展开了,无数对於宏原子的研究都表明您是正確的——您为什么要说是错误的呢?”有学生问。
丁仪直截了当的承认:“我酷爱蒙题——-得益於对物理的直觉,我在过去蒙对了无数的物理题,但对於球状闪电,我显然是蒙了一个看似正確,实则错误的答案。”
丁仪缓缓说道:“球状闪电是不確定的。”
“什么意思?”哪怕是最聪明的学生此时此刻也已经搞不懂丁仪是想表达什么了。
丁仪正欲回答。
偌大的教室里,忽然出现了一名完全漆黑的人型生物,它穿著人类的衣服,出现在了丁仪的面前。
“排险者!”
“传感器!”
“黑脸大人!”
“臥槽好帅。”
“伟大的真理祭坛之主!赐予我知识吧一一”
“加强!!!”
教室里瞬间惊呼起来,乱七八糟的叫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公元人清华学生趁机搞抽象。
而提前打开录像功能的学生激动狠狠一拍大腿。
控制智子的政府工作人员则反应极快的掐断了直播。
正在看直播的37万人看著黑屏陷入沉思。
站在后面西子也同样满脸愣然。
“我能来听课吗?”排险者传感器对丁仪说。
丁仪面无感情的开始吟唱:“根据知识密封原则——”
报復,赤裸裸的报復,这老头还挺记仇的。
他还惦记著爱因斯坦环赤道粒子加速器呢。
但排险者传感器並无情绪,它说道:“听完你的课后,我可以自毁。”
“啊?”
“什么?”
“排险者传感器先生,您不要开这种嚇人的玩笑。”
学生们停止了抽象,嚇得紧忙阻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