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呐(2/2)
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听说有几个得卸甲风的。
上位和外甥女就是小题大做。
不过有一点他倒是坚持下来了,那就是必须喝加了蜂蜜和盐的水。
倒不是他相信这玩意儿有用,而是:
“总不能让我对大丫头说谎吧,忍一忍喝了吧,这样我也不算骗她。”
常遇春无奈,只能接受了喝蜂蜜盐水的现实。
——
朱元璋在北平呆了几天,过足了征服者的瘾。
眼见天气开始凉了,终于动身返回应天府。
他前脚刚走,徐达就亲率大军围攻盘踞山西的王保保。
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将王保保撵出了山西地界。
且说朱元璋乘船路过山东,半路曲阜孔家派人来送贺表。
他很是高兴,然后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封孔家为衍圣公,并命孔家人担任曲阜县令。
消息传出,天下读书人弹冠相庆。
在应天的马钰听到这个消息,只是冷哼了一声,并没有说什么。
现在大明初建,尚未一统天下,正是需要拉拢人心的时候。
朱元璋也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
此时就算自己说破天,他也不可能对孔家出手。
所以,且先让孔家得意几日,早晚有清算他们的那一天。
而且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原本历史上,要不了多久朱元璋就会和孔家起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还不是蝴蝶翅膀就能扇走的。
只要朱元璋想中央集权,只要孔家还享有超然地位,两者就必然会起冲突。
到时候自己再顺势而为。
就算不能一次性将孔家给搞死,也至少要将他们弄得生活不能自理。
接下来他就真正进入了蛰伏期。
每天除了按照计划读书增长知识,就是编写教材给朱樉和常升使用。
有空就去茶点铺子转转,顺便观察一下大家的情况。
这段时间,又有几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其中有高级将领高显的儿子高山鸣,中级将领王简的孙子王运。
还有另外几个中低级军官家的孩子。
倒不是说他们做了什么突出的事情,而是负责任,做事情比较讲究章法。
其中两个人,见店里生意渐渐好起来,吴高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
而且做的还非常好,没有出任何纰漏。
其余几人虽然没有如他们这般帮忙,但也各自表现出了优异特质。
比如有人特别重承诺,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哪怕别人都忘了,他们也会兑现。
比如有人做事特别有规划,外出行侠仗义会提前计划好去哪,大致什么时候回来。
如果有小队没能按时回来,他们会带人去接应。
马钰依然只是默默的看着,将这些人的名字和特点记下来,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没多久朱元璋就返回应天。
这次他一回来就大动作不断,正式组建了三省六部衙门,并任命了中枢各级官吏。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伯温竟然辞官了。
关键是朱元璋竟然也批准了。
更绝的是,俩月后刘伯温又官复原职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马上就明白了两人的想法。
朝廷批量任命官吏的时候,也是党争最激烈的时候。
刘伯温辞官就是不想参与进来。
朱元璋同意他罢官,也有同样的意思。
浙东系有两个领袖,宋濂和刘伯温。
宋濂是虔诚君子,不会参与党争。
能带领浙东系冲锋的就只有刘伯温了,他辞官浙东系群龙无首,就闹不起来。
只能干看着皇帝按照自己的心意,将各个职务填满。
马钰躲在角落里,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结合前世的历史记载,推测每个人的每个派系的动向和选择。
当然,也少不了朱樉给他分析个中深意。
别看朱樉年轻,但在朱元璋的教导下,对这些勾心斗角门清。
比马钰这个穿越者强了不知道多少个层级。
不过马钰也在快速成长,每天都感觉比昨天的自己要强上许多。
这期间,朱元璋没有再找马钰去讲课,也没有提人口和土地制度的事情。
不过他时不时的就会给群臣布置任务,让他们剖析汉唐和宋元相关制度的得失。
显然是在疯狂的收集相关资料。
马钰丝毫不着急,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过上几天就去宫里给马皇后请安。
这期间马皇后老家那边也将一份族谱送到,马钰正式成为了马太公的继承人。
为此马皇后又赏赐了许多财物。
群臣得知消息,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再次送上礼品。
这次马钰的应对就非常轻松自然得体,既不得罪人,也没有任何失礼之处。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洪武二年,刚开年朱元璋就大动作不断。
首先是颁布了正式的大明律,比起最初的版本,这一版删除了许多严刑苛法。
但总体来说,依然偏严厉。
毕竟,主导这部律法制定的是李善长。
说到底,朱元璋还是信任他的,而且在很多事情上,两人的思路也相近。
然后没几天,又颁布了礼法制度,还命宋濂兼修元史。
这期间也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侵袭山东沿海地区。
朱元璋只是命沿海官吏坚壁清野,同时派出一支偏师随时支援各地,将登陆的倭寇驱逐下海。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什么事情都没有一统天下重要,不值得为了倭寇拖慢速度。
听到消息,马钰恨的目眦欲裂,心中暗暗发誓,这一世必须灭了小日本。
否则老子踏马找个尿盆一头扎进去淹死。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忽然下令,让远在山西的常遇春火速回师北平。
并且还将李文忠从福建调到北平为副将。
原来是北元见明军主力进入山西,盘踞在大宁的也速和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蠢蠢欲动,准备伺机夺回故都。
一旦他们的计划得逞,恐怕一统大业又要起波澜了。
也难怪朱元璋会如此着急。
马钰也一直在关注着北伐军的消息,得知这个动向也不禁兴奋起来。
连对倭寇的愤怒都暂时放下了。
如果历史大趋势还没有变动的话。
那么接下来最让汉人热血沸腾的一战,也是属于常遇春的最高光时刻,就要开始了。
出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