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向雍正献策(第三更)(1/2)
第81章 向雍正献策(第三更)
雍正抬头看向了弘历,停住了手中的笔。
半晌后,弘历见雍正没有动一下,也没有说话,就主动问道:“儿臣说的不对吗?”
“矫枉不能不过正,不过正则不能矫枉。”
“这话说的极好!足见,你是真学到历来治国者智慧的精髓了。”
“既然你说到这个份上,弘历呀,阿玛就对你说说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能知道的话。”
雍正说着就把弘历拉到了身边,握住他的手,沉声说:
“虽说,眼下追补亏空已经导致朝中没了一满郎中和满尚书,但阿玛我还没觉得够!宗室里怎么也得有人没命!”
“因为,不死人不能叫整肃朝纲!不死最顶层的人,不能叫彻底整肃!”
弘历听着这话,看着雍正那冷厉决绝的样子,微微点头。
接着,雍正又笑了笑:“你能跟阿玛一样的想法就好,毕竟阿玛做这些也有为了你的心思,如果你能理解,自然更好!”
雍正此时,仿佛吃了兴奋剂一样,整个人红光满面起来。
而弘历见此则主动拱手:“汗阿玛,您既然这么说,那儿臣就大胆对您的新政多提几个意见了,谁让你说也是为了儿臣,那既是为了儿臣,儿臣更加不能马虎!”
“你说!”
“你说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朕得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私底下,你只喊阿玛就是。”
雍正笑着看向弘历道。
弘历“嗯”了一声,接受了独属于自己的特殊称呼,而抬头凝重地看向他说:“阿玛,您有没有想过,突然严厉追补亏空,让大量金银铜这些可以充为民间货币的贵重金属,进入国库,会不会让百姓出现钱荒的情况?”
“百姓钱荒,交易不便倒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方便持钱多的大户借机重利盘剥。”
“同时,粮价等会过分走低,银钱反而更贵,百姓所产也相对贬值,而税赋是不变的,这会让百姓不得不用更多粮食换银钱缴税啊!”
“再有,这样反而不利于增加岁入之财,而不如适当以借贷与兴修各类利民工程的方式放出一些银钱到百姓手里!”
弘历这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主要是以前看经济学相关的数学题时,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而记得有人提到,历朝历代整顿财政时,会把地方和民间的钱大量收入朝廷后,就常蓄积起来,而不把钱流出去,结果造成民间货币通缩。
这导致本来是良法的改革,在经济上天然产生了通缩的副作用。
最终,良法也就变成恶法。
所以,弘历这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雍正没有多惊讶,但也还是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难怪先帝最后两年很看重你,你在治国理政上的天分,确实让阿玛我也惊喜不已。”
“但弘历,你应该记得《过秦论》里有一句话。”
“这句话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历朝历代,整肃朝纲、革新除弊,固然是为了富国强兵,但也有弱民的目的。”
雍正这么说后,弘历点了点头:“但阿玛,时代是在变化的,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刻舟求剑;我大清要弱的是‘民’应该是官僚地主,而不是百姓!”
“一来,我大清是以少数统治多数,非以百姓制衡、非建大功得人心不可,至少得维持百姓基本生存,而不使天下流民遍野。”
“二来,我大清百姓太多,已非前几朝可比,如今天下,士人庶民的数额差距更大,已非秦汉唐宋可比,人多地少越发明显,不少更是以工商为生,真要一味穷民间之钱,只会制造更多乱民,毕竟没多少地可分!”
“三来,我大清到了现在,旗人生齿日繁,不少底层旗人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让民间的钱贵物贱,让旗人中的大户更加积极于克扣其钱饷,那我大清的根基也会保不住。”
弘历这时从清朝在政治上与历史进程上的特殊性与清朝的基本盘方面向雍正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知道古人不笨。
毕竟王安石的“青苗贷”也类似于朝廷放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