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刘肥家事(2/2)
而且纸张也是有成本的,印刷术也是需要墨的,这一切都不是凭空来的。
沛县很珍惜纸张书籍,并且放在书舍内只能供夫子翻看,就怕学子们坏了纸张,很多纸质书在沛县只有一卷。
刘肥想起了他在潼关看到过的一卷书,那卷书是当时的章敬所写的,关中所产的纸张是有限的,而且只能在特定的季节才能造出纸张。
春季采集,夏季劳作,入秋之前就要晒纸张,等到秋雨一凉,河水结冰就不能造纸与印刷了。
当时章敬曾说过,如果有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这天下人就不缺纸张读书了。
刘肥还记得章敬所写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诸子评价人性与政事不同,那篇文章所写的是《创造与生活》。
那是一篇在诸子书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刘肥对其印象深刻。
“以后会好起来的。”
刘肥面对眼前这些为难的夫子道。
在建设沛县的书舍之余,刘肥还会帮着父亲整理县内的事。
沛县的事其实并不多,几个亭乡之间相处的还算好。
今天,又见儿子到了夜里还在县府内盘算着今年的赋税,天已入夜了,刘季看着儿子道:“这些天有劳了你了。”
刘肥回道:“无妨,这些事比之关中的事,轻松多了。”
相较于当初萧何建设渭北与各县所遇到的矛盾,其烈度比沛县轻松太多了。
也正因自己回来的缘故,刘肥发现父亲在沛县的名望也更好了。
刘季道:“你也二十岁有余了,也该成家了。”
刘肥二十岁那年去了边军戍边,现如今已有二十二岁了,新帝登基都有六年了。
刘肥的幼年是在泗水亭度过的,少年时期是在关中长大的,
刘季在儿子身边坐下,低声道:“你离开沛县这么多年,为父与你母亲都很想念你,你回来很好,可你毕竟有你自己的前程,你学识渊博,这里的夫子都尊敬你,你年纪轻轻就在军中有着三百石的军职。”
听着父亲的话语,刘肥就听出了不对劲。
刘季又道:“你看看这沛县,这里多小,这里的人都没这么多的见识,你留在关中会比来这里更好,为父这里的事难不到你,对你而言治理好沛县很容易,孩子啊……你的才能若只用在这里,可惜了。”
刘肥看着父亲的脸,父亲的胡须更长了,脸上也有了不少皱纹。
“为父给你安排了一桩婚事,你先成家,你母亲也就安心了,等成家之后,就回关中。”
言罢,刘季拍了拍这个儿子的后背,替儿子做了这个决定。
刘肥低头,看着油灯边的文书,沉默不语。
翌日,刘肥就跟着刘季去了沛县外的一户人家,见到了自己要见的女子驷氏。
与父亲交谈的人,是当年的春秋贵族之一,驷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家族,其家族如今在六国旧地的旧贵族都有往来。
面对这个从春秋至今的古老家族,刘肥先是拿出十足的敬意,带着谨慎与对方的交谈着。
看来这户人家与父亲相谈甚欢,在刘肥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擅长交朋友,凡是认识的人就没有父亲结交不了的。
当初在关中时,刘肥就听刘盈说过,父亲还结交了一个叫项羽的猛士。
双方很快就约定了成婚的日期,并且成婚的流程。
因父亲是县令,这一切都可以简单许多。
对父亲的安排,刘肥一一接受没有反驳,因他明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只有他刘肥自己成家了,将来才能带着母亲离开沛县,母亲才能过得更好。
也正如父亲所言,自己的才能不能只留在沛县,他的才能还有更好的地方能够发挥。
这时刘肥想起来离开时,公子衡与自己说过的话,那句他没有回复的话。
以至于对这桩婚事,刘肥听之任之,而且对方的女子也很好,不论是表现出来的谈吐还是周遭人的评价中,这都是一个很适合做妻子的人。
听从父亲的一切安排,这是刘肥眼下必须要做的事。
酷暑时节刚过,沛县就迎来了一场喜庆事,沛县县令的儿子刘肥成婚了,许多人都要来庆贺。
这场婚事就在曹氏的食肆举行,今天是曹氏感觉最高兴的一天,她欢迎着每一个来客。
平日里很节俭的曹氏第一次拿出了很多很多酒肉,来招待客人们。
这让刘季也没想到,这些年节俭度日的曹氏没想到能节省出这么多钱。
这场婚事一直到了夜里,曹氏亲自送着每一个宾客。
刘肥成婚后的第二天,他就又去忙书舍的事。
以前跟着萧何习惯了忙碌的生活,萧何醒来就去忙县里的事。
现在刘肥也是如此,新婚之后就早早去了书舍忙碌。
而曹氏与儿媳驷氏,打理着食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