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一锤定音!(1/2)
第502章 一锤定音!
朱元璋这可谓是拼尽一切,想方设法为他的太子朱标赚取名望,收拢人心。
同时,也是为新学能够顺利推行,而想尽了一切的办法。
他给出这样的说法,肯定会有不少人不相信。
觉得这是朱元璋所采用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法。
他是故意这么说。
就是为了故意给新学邀名,给新学开路。
朱元璋现在的这个做法,和把人给杀死之后,又前去给人哭丧有什么区别?
当真是假仁假义。
但是如此这般想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感谢太子,感谢新学,感谢梅殷。
相应的,对新学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了。
毕竟这世上真正清醒的人并不是太多。
大部分的人,都会受到各种舆论的影响,裹挟。
三人成虎,可并不是随便说说的。
而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宋濂这种当世大儒,刘伯温这种公认的学问造诣很深的人。
再加上孔家当代的衍圣公,也对于新学大加赞赏,号召天下人要遵从大势,适应如今大明的新情况。
要对儒学加以改变等等的号召,再加上朱元璋的铁血手段,等种种办法齐下。
这种情况下,令新学的推行,一下子就变得顺畅起来。
再没有人跳出来横加阻拦了。
新学得以在应天府城,以及应天府下辖的那些州郡,迅速的推行……
新学至此,发展再也没有了阻碍。
不仅如此,皇帝朱元璋这边还直接昭告天下,说三年之后将重开科举。
届时将会以新学的内容为考试内容,招收天下英才。
以考试成绩进行授官。
在把这么一个最大的杀手锏拿出来之后,一时之间,新学的声势为之大振!
再没有任何人能够招架得住!
或许一开始的时候,有些学了儒家学问的人,还明里暗里的抵触新学。
不愿意去学新学。
觉得这是匠人之学,有辱斯文,离经叛道。
但是现在,在皇帝说宣布了这个新的召令,立刻就将这些人的偏见,和一些所谓的坚持,都给破除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儒家为什么能够兴盛?而天下之间的许许多多的人,为什么又对其情有独钟?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的学问,能够和做官这些进行挂钩。
通过学习儒家的学问,能够从中获得切实的好处。
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而然会有无数人为之趋之若鹜。
况且,当今的皇帝已经把科考停了好几年了。
这些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翘首以盼,盼着皇帝能够早点恢复科考。
从而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凭借着他们的学问,一跃而起。
这个时候皇帝宣布要重开科考,虽然学问需要以新学为主,但是这终究不还是开了科考吗?
不还是给了他们做官的机会吗?
很多人会说洪武朝的官,狗都不做。
可实际上做官的诱惑还是特别大。
而且,哪怕因为老朱的种种规定,这些做官之人的日子,没有以往那般的逍遥。
却也足可以超越许许多多的人了。
当初五代十国之时,南面的一个小国家的皇帝,因为自己被狗咬了一口,成为了事实的太监。
心理越发的不平衡,以至于为之扭曲起来。
他下达了个命令,想要做官,必须先给自己来上一刀,也成为太监才行。
可就算是在这等严格的条件之下,依旧还是有许多人,不惜纷纷对自己动刀子,然后去当官。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当官的吸引力有多大!
可以说,在朱元璋把这个杀手锏拿出来之后,直接就起到了一锤定音的结果。
新学至此彻底的站稳跟脚。
今后不会再出现什么反复。
只要老朱能够多活上一些年,能够坚持以新学进行开科取士。
这件事情能够坚持个一二十年,那么今后就不会有人能够翻得动了。
更不要说,老朱还有很多年头能活,而今后继位的太子朱标,也对于这个事儿非常的认同。
朱雄英现在也没事了,就会被梅殷带着授一些课,打小就接触这些新知识,新东西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且不说今后会不会有人想要继续反对新学,为儒学翻案。
就算是有,也绝对翻不起来。
毕竟一次次的科举下,一代代的教育下来,新学早就已经深入人心。
而且,也有着许许多多因为新学而受益的人。
在这种情况之下,先不说会不会有人想要如此做。
就算是有,也绝对折腾不出来多大的浪。
将会被现在的新学,给彻底的拍死。
而梅殷在面对这么一个情况后,也不由的长松一口气,面露欣喜之色。
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件事情只要得到了老朱的大力支持,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意外。
新学必然会流传起来。
但是,他此时还是为之欣喜不已。
因为他很清楚,这一个举措的意义到底到底有多大。
历史上大明为什么明明拥有这样大的优势,却偏偏却固步自封?
就是因为很多的思想观念,没有更正过来。
原本的儒家思想,牢牢的占据主流。
而各种工匠之类的学说,没有成体系的建立。
也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
现在自己来了,把这些给补上了,并且还带来了超前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诸多的知识。
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在大明这里进行教授下去之后,自然而然的将会催生出许许多多的行业,许许多多的相应人才。
能够促进大明的飞速发展,促进华夏的腾飞。
一人力量终究有限,众人力量合在一起,才有着无限的可能。
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可并不是说说而已。
而是真真正正的事实。
而在梅殷如此想着,大明充满新气象之时,倭国那边,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新气象……
此时,朱棣也打起了属于他大明亲王的全部仪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