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军神往事,力挽狂澜(2/2)
卫王缓缓点头,凌岳眉头一挑,“你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还能不知道老军神?”
齐政讪笑一声,“主要是这也不在书本上,在下久居乡野,孤陋寡闻了。”
凌岳轻哼一声,觉得齐政这小子哪儿都好,就是太过谦虚了,“你若都是孤陋寡闻,我们那岂不是成了无知之人。”
而后他看着齐政,“你可知道,我为何现在都还只是个游击将军,但我和我家中长辈都对此十分满意吗?”
齐政摇头,“愿闻其详。”
“因为,对现在的大梁军伍,禁卫营的游击将军,有着特殊的意义。”
凌岳的声音缓缓响起,将往事在齐政面前徐徐铺开,“四十五年前,大梁仁宗皇帝忽然驾崩,趁着国丧,北渊联合刚刚崛起不久,正在鼎盛之时的西凉一起,自西、北两个方向分五路大军,悍然入寇。”
“一月之内,两国连下城池三十七座,关中告急、河北告急、蜀中告急,一时之间,无数臣子建言迁都,天下形势,有退回南北朝之状。”
“但就在这时,禁军中,一位名叫姜复生游击将军自告奋勇请战。”
凌岳的脸上,露出几分心驰神往,“他言辞激烈,以至于差点被军方的大人物当场斩杀,但是也被一些勋贵力保,比如上一任定国公。在这些勋贵的保举下,当时辅政的三位大臣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从拱卫中京的禁军中拨给了他五千兵马,让他去河北据敌。”
他看着齐政,双眸之中,闪烁着金戈铁马的光芒。
“短短半年时间内,这位游击将军,领着部下四处转战,没有军需,直接抢敌人的;没有兵员,就地征兵,边打边练;缺少民夫,拿俘虏凑数;打着打着,在没有过分压榨地方民生的情况下,五千人生生被打成了两万人。”
“而后七战七捷,令河北战场局势大大改观。接着他暗中联合其余两路兵马,对方为正,自己出奇兵,在巨鹿城外,一战击溃北渊主力,稳住天下大局。”
“稍作休整,他又领一万精兵,转战关中,用一场场胜仗,将西凉入寇的军队,一步步赶回了陇西,并且在黑水川之战中,击败西凉主力,筑起京观,彻底稳固西疆和天下局势。”
他端起茶杯,一口饮尽,还似乎有些不过瘾地砸吧了一下嘴巴,继续道:
“接着便是慢慢收拾残局,接连以少胜多,击溃两国主力,彻底打出了威名的他,也已经从游击将军,升任马军营都督,成就天下名将。面对这样的狠角色,余下的小股敌军都怂了,整个大梁其余各军也气势大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陆续收复失地。”
“待先帝登基三年之时,大梁疆域甚至比仁宗驾崩之时还要广,北疆甚至推进到了大同、蔚州一线,让北渊偷鸡不着蚀把米,元气大伤。”
卫王在这时候缓缓接话,“世人真正以军神这个称呼姜老将军,是当他领着数万精兵,主动回朝,在先帝和满朝文武的防备下,干净利落地交出兵权之后。”
“此后三十多年,这位以生为名,却主杀伐的天生统帅,始终执掌天下兵权,培养无数徒子徒孙,而君臣皆不疑。他也从军神,变成了老军神。”
说到这儿,凌岳和卫王两人的神色都悄然一黯。
卫王的声音带着几分黯然,“这一副美好的景象,在天德十五年,骤然划上了句号。”
“这一年,老军神最器重的义子,坐镇大同,统领最精锐边军的赖君达,叛逃北梁。”
“大同失陷,一万五千北疆边军精锐,也同时被北渊俘虏,降的降,杀的杀。北渊将国境南推数百里,父皇雄心勃勃的图谋一统北方的计划遭到重创,甚至差点一病不起。”
“父皇压住了朝堂的质疑声,并且立刻派出精锐稳住局势,我和凌岳也是在那时候第一次登上沙场。”
卫王叹了口气,“虽然后来局势稳住了,朝野也知道这怪不了老军神,父皇也没追究,但老军神还是十分自责,主动黯然隐退,就此不问世事。”
他看着齐政,“大梁军伍之人,无不以他为荣耀。你若能见到老军神,也帮我向他问个好吧。”
凌岳哼了一声,“老军神那是何等人物,我爷爷去见他都见不到,他能沾孟夫子的光去见个面就了不得了,你还指望他跟老军神说什么话,可能吗?”
卫王一愣,缓缓道:“之前我也觉得不可能,但你这么一说,我倒是对齐政有了几分信心了。”
凌岳:.
齐政也在脑海中,想象着对方的模样,渐渐出了神。
在自己府邸的第一夜,齐政睡得挺香。
不是因为什么归属感之类玄乎的事,而是在迎接孟夫子和孟青筠的晚宴上,待孟夫子离席,凌岳逮着机会就对卫王和齐政使出了七伤拳,来了个同归于尽。
翌日,清晨。
齐政揉着生疼的脑袋,梳洗干净,坐上马车,和孟夫子一起,朝着城外行去。
在城外的邙山脚下,有一小片草场,草场上,有个庄园。
庄园里,住着个老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