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窑址要不要?(2/2)
怎么可能?
林思成愣了愣,又笑了笑:“好,那怎么联系?”
“林老师,你到了太原打我电话,我去接你!”
“好的,那麻烦了!”
“你客气!”
等林思成挂了电话,一群人更加古怪:前后说了五六句,但除了让去太原,再什么有用的都没说。
关键的是,问他们姓什么,竟然都不敢讲?
王齐志突发奇想:“会不会……姓于?”
姓于?
于什么,名震三秦,挖了张安世墓的那个于大海?
林思成摇了摇头。
能把东西送到酒店,说明对他近期的行踪了如指掌,更表蝗,已经把他的底细了解的清清楚楚。
要真是于大海,早送林思成吃生米了,哪还需要送一只几百上千万的碗,再约他去太原?
看看手里的碗,再前后一结合,十有八九,还是和他现在寻找的白釉瓷古窑址有关。
但保险起见,还是小心点的好。毕竟林思成干的都是正常人不干的事。
王齐志看着谈武,“谈秘书长,能不能查一查那个号码?”
“好!”
谈武点点头,起身打电话。不大的功夫就有了结果:机主姓张,是ty市文联的一位科长,这个手机号已经用了快十年了。
太原文联,科长,姓张?
搜遍记忆,别说这辈子,就是上辈子,林思成也不认识这样的人。
不过至少能肯定,不是坏人。
他拿起那只白瓷碗,放进囊匣:“老师,师兄,你们去不去?”
当然要去。
先不说这只碗和林思成正找的固镇古窑有什么关系,就说谁闲的没事,给人送这么贵的古董?
他就不怕,林思成拿着这只碗跑了?
又为什么要把约林思成到太原,又准备谈什么?
一点儿不夸张:王齐志和赵修能的心里好奇的跟猫挠一样。
以防万一,王齐志让谈武叫了两位市局的刑警陪同。九个人三辆车,直奔太原。
不到四百公里,开了差不多四个小时。
刚下高速,林思成再次拨通那个号码。
刚响了两声,电话被接通:“林老师!”
“你好,我们到了!”
“咦,这么快?林老师你稍等一下……”
像是捂住了话筒,声音听不太清。
但不长,就几秒,声音又清晰起来:“林老师,你问一下司机,钟楼街他应该知道,我们在旁边的乾和祥!”
林思成回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不但司机知道,他也知道:山西茶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
创于宣统年间,民国时期就是太原知名茶庄,距今为止,已经经营了上百年。
最有名的是茉莉茶,好喝,不贵:最便宜的二十块钱一斤,你要在茶楼喝,三元一杯能坐一天。
前世,来山西做技术指导,林思成没少来这儿……
不远,离高速路口就三公里,眨眼就到。
两层的小楼,还是民国时期的风格,青墙灰顶,木门红窗。
门口站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看到两辆陕a,一辆晋m停下,他快步下了台阶。
林思成刚下车,刚站稳,一双手伸了过来:“林老师,幸会幸会!”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男女老少九个人,年长如赵修能,年轻如赵大。文雅如谈武,高壮如两个警察。
这个男人却一眼就认出了林思成,可见有多了解。
关键的是,忒客气,伸的是双手不说,还微微勾腰。
林思成连忙握住:“你好,先生贵姓?”
“当不得先生!”男人笑了一下,“免贵!”
不是……都到这会了,你连姓什么都不敢讲?
再说了,这儿又不是龙潭虎穴,难不成一听你姓什么,还能把我吓跑是怎么地?
暗暗狐疑,林思成指了指赵大手里的囊匣:“那只白碗,是先生送到河津的?”
“对,我爸让我送的!”男人笑了笑,“林老师,我爸就在上面,上去再说!”
“好!”
林思成跟着男人,其余人又跟在后面。
上了二楼,男人把林思成领进一人挺大的包间。
就茶室常见的那种布局:红木的茶台、太师椅,旁边是沙发和茶几,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台麻将机。
茶台上摆着几件古玩,两边坐满了人,男男女女六七位,年岁都不小,最年轻的应该是去接他的那个男人,剩下的都在六七十左右。
居中上首的位置,坐着一位雪鬓霜鬟,身形矮瘦的老人。
嗯,这位应该最大,少说也有八十以上……咦,不对!
大略一扫,又转了一下念头,正准备问声好,林思成愣了一下。
然后,他又转过头,看了看带他上来的那位男子:这俩位,脸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难道不是爷俩?
但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位老人,他认识。
当然,是上辈子。
水即生,山西朔城人,一九四五年毕业于jx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景德镇),后分配到山西实业公司。解放后,进入太原轻工局。
自此后,毕身致力于陶瓷研究及陶瓷考古,调查全省 70余处古窑址,像冠绝山西的浑源窑、介休窑、八义窑,全是由水先生考古发现,并主持发掘。
同时,主持恢复失传技艺:包括平定砂器、平定黑釉刻、山西琉璃、澄泥砚等等等等。
山西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的失传再复原工艺,其中有一半,是水先生指导复原的。
九零年退休时,他已是sx省轻工业厅总工程师、sx省玻璃陶瓷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陶瓷高级工程师。
可以这么说:他不但是山西陶瓷工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更是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核心人物。
除此外,他还是国内极权威的鉴定专家,学者。他著作的《历史名窑微观痕迹鉴定参考丛书》,囊括自唐到民国所有的窑系,所有的名瓷。
从分析胎体、釉面、气泡、开片、包浆、老化、瓷土、釉料……等等等等微观痕迹,是为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的古瓷科学鉴定标本库。
包括现在,林思成的床头都放着一本,有时间就翻。
也不止他在学,凡是搞瓷器鉴定的专家,必然绕不过,包括故宫的瓷器专家。
应该是一四年左右,故宫请他去讲过课。当时,林思成还专程请教过……
至此,林思成算是知道,为什么留的那个手机号是文联的:他不但是考古、陶瓷学者,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
林思成更知道:为什么他儿子死活不敢说,他爸姓什么。
在山西,但凡和考古、和陶瓷相关,这位是绝对绕不开的大山。水这个姓还这么少见,再结合那只白釉碗,稍微懂行的就能猜到是他。
真的,林思成要知道是这位,打死他都不会来。
甚至于,他已经有点想跑了。
动脑子想:老人的儿子直直的找到了宾馆,可见去之前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包括自己在找固镇古窑,包括自己征集到了哪些样本,大概做了哪些分析研究。
更在于,看到那只碗的第一眼,林思成就断定:固镇白瓷的卵白玉工艺,就源自烧出那只碗的那座窑。
老人搞了一辈子的考古,研究了一辈子的瓷器,还能不知道这只碗的价值?
都不用化验,拿块自己征集到的瓷片一对比,就能猜到自己想干什么:瞒着河津,瞒着运城,恢复卵白玉的工艺。
关键的是,价值几百万,可能上千万的孤品瓷器,说送就送?
说好听点,这叫千金买马骨。说直白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但来都来了,难不成真的招呼都不打就跑?
叹了口气,林思成腰一勾,鞠了个躬:“水先生好!”
“咦?”老人惊了一下,“咱们见过!”
林思成摇了摇头,指了指老人的手。
老手抬起双手看了看,恍然大悟:得接触多少瓷器,渗进去多少氧化铁,才能把手上的那层皮染成棕黑色?
啧,厉害了,这眼睛真就像刀子一样。
暗暗一赞,老人又有些狐疑:“在山西,研究了大半辈子瓷器的又不止我一个,你怎么知道我是我?”
林思成指指囊匣:“因为那只碗!”
咦,还真就是?
一般人,哪知道林思成找的固镇古窑是什么窑,和这只碗又有什么关系?
“先坐!”老人起身,拄着拐仗走到了沙发那边,“都坐!”
“好!”林思成点点头,走了过去。
其它人一头雾水的跟在后面,一一落座。
服务员端来了茶,上好的茉莉飘香。
老人做了个请的手势:“小林,我这么叫你,可以吧?”
林思成点头:“可以!”
“那好!”老人笑眯眯,“哪咱们再打个商量?”
林思成顿了一下,叹了口气:“水先生,先说好,碗我不要!”
好像早就料到了,老人一点都不意外,轻轻往后一靠:“碗不要是吧,那窑址要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