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对不住了,皇帝给的实在太多了(2/2)
税收不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的吗?
还说咱与民争利,这话你们咋好意思说出口?
真以为咱不知道,恁口中所谓的民是什么?
所谓的与民争利,是和谁在争利?
无非就是进入恁,还有下面那些做生意的人,腰包里面的钱少上一些罢了!”
说到后来,朱元璋的目光落到了唐胜宗,费聚,陆仲亨,吴良等一干淮西勋贵的脸上。
这话听的唐胜宗等人,心里特别的不自在。
有种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就被皇帝将遮羞布一把扯下来的感觉。
与民争利,向来都是用来反击皇帝向下伸手,想要加商税,或者是皇帝想要插手商业的一大利器。
尤其是如今的皇帝,又是一个非常喜欢把关心百姓,对百姓好挂在嘴边的人。
在这等情况下,与民争利这一套说辞,对于如今的皇帝别提多好用。
以往可谓是屡试不爽。
结果现在,这招却忽然没用了?
皇帝现在的词是一套套的,直接把做生意的,和普通百姓分开说事了。
这就算了,居然还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了,那些做生意的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过分!
太他娘的过分了!
虽然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可也不能直接就这样说出来啊!
“上位,这……话虽然这样说,可十税六着实是太重了,弄不好参与互市的商队,真的会亏钱。
钱财这些是小事,若是因为些许钱财,耽误了大事才最是划不来。
不若……十税一好了。”
在这等关口,丞相胡惟庸又一次开了口,站在淮西勋贵这里说话。
他不仅仅要做文官的丞相,也要做武将们的丞相。
淮西勋贵这样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他不会忽视,更不会放过。
以往,除了另外的国公身边汇集的力量之外,剩下的淮西勋贵都汇集在了李善长这老狗身边。
如今这老狗断了脊梁,不仅和文官们划清界限,就连这些武将之间,也逐渐的越来越远了。
这不就是他胡惟庸的机会?
淮西勋贵的力量,实在是太强了。
哪怕只是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助力。
听到丞相胡惟庸在此时开口,唐胜宗等人心里都是不由一喜。
对胡惟庸心存感激。
“上位,非是臣等故意不配合恁,要和恁唱反调。
实在是十税六真太高了。
要是能和丞相说的那样,十税一的话,倒也不是不行。”
“对,十税一的话还行,能给那些做生意的人,留口汤喝。”
陆仲亨,唐胜宗等人纷纷开口表态。
虽然十税一和之前的三十税一比起来的话,也高了许多,让他们感到肉疼。
属于平日里,绝对不能接受的范畴。
不过现在和皇帝说的十税六比起来,倒也不是不行。
“十税六真就没有利润吗?
真以为咱对于商贸之事一无所知了?
如今草原上什么都缺,咱们大明这里的诸多东西,都是草原急需的。
铁锅,茶叶这些东西,更是抢手货中的抢手货。
一个铁锅换两头健壮大牛,非是玩笑话,而是真能达到的。
和那边做交易,十倍利润轻轻松松。
如此暴利,咱收个十税六怎么了?
剩下的,抛出掉各种本钱,各种销,也有得赚。
而且还不是小赚。
咱留下的利润已经够多了!
若这样利润还觉得不够,吃不饱,不满足,那就不要做了。
咱这里安排人来做这些事。
既然觉得赔钱,就由咱这里赔钱好了。”
朱元璋的话,说的更加不客气。
十税六这个,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真要是不满足,他这里真不介意亲自安排人做这些事。
组建一个国营性质的贸易公司,专门负责和草原上进行贸易,也不是不可以。
朱元璋这话说出口后,陆仲亨等人一个比一个难受,一个比一个心惊。
皇帝现在这样不好糊弄的吗?
到底是谁给皇帝泄的密?
让皇帝对这些掌握的这般清楚?
十税六当然不想十税六,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但此时又不好再轻易开口了。
一方面是听出了皇帝话中的强烈不满,不想继续强硬下去触皇帝的霉头。
另外也是怕皇帝真的会一气之下,撇开他们,真的动手组建商行来做这个生意。
真要如此,亏损可就了。
不仅仅是互市这块大肥肉,连口汤都捞不到。
更重要的是,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后,皇帝会不会食髓知味,接下来把手伸到更多的地方?
比如把北面的诸多生意,都收归皇帝所有。
真要这么做的话,那他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不仅仅是当代的利益,连带着子孙后代的利益,只怕都要一并给交代了。
可真的就这样同意十税六这个高到离谱的税率,他们又真的不情愿。
因此,华盖殿内,一时间陷入到了沉默里。
不少和武将不对付的文官,直接进入到了看笑话的状态里之中。
之前空印案发生,这些丘八们一直在看乐呵。
现在舒服了吧?
皇帝的刀子砍到这些人头上了吧?
“上位,这……臣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商贸之事,朝廷不能过于干涉。
十税六前所未有……”
关键时刻,丞相胡惟庸又一次站了出来。
在胡惟庸开口后,中书省里的一些官员,乃至于是六部中的不少官员,也都跟着开口,用词委婉的在这里劝说起来。
唐胜宗等人为之欣喜。
对胡惟庸这个丞相,也越发的感激和敬重起来。
胡惟庸这个丞相真的很可以,有事他是真上啊!
“这六成税,两成归内帑,八成归太仓。”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胡惟庸等人的问题,而是淡淡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上位,臣觉得这十税六倒也不算高。
诚如上位所言,和草原上互市做生意乃是暴利,必然能赚的盆满钵满。
哪怕十税六,剩下的也足够那些人,吃的满嘴流油了。
况且这互市之事,乃是上位提出来的,属于一项新生意。
在这上面多收取一些税,也是理所应当。
而今国家正是用钱之际,朝廷手里面多些钱粮也是好事,能让大明变得更好。”
闻听了收上来的税,八成都要归太仓后,胡惟庸的态度瞬间大变。
那些中书省,以及六部的诸多官员,也都纷纷称赞皇帝圣明。
钱归内帑,还是归太仓,这里面的差距可大了。
既然皇帝只拿了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归太仓,那他们不得不同意了。
这下子,轮到唐胜宗,陆仲亨等人傻眼了。
他们是完全没有想到,皇帝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招!
更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皇帝的这句话出口,朝堂上的局势变化竟然这样快!
刚刚还帮助自己等人说话,反对皇帝的人,居然纷纷倒戈。
不仅如此,已经有人开始向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他们见好就收了。
吏部尚书詹同这家伙,更是直接质问他们,身为朝廷大员,开国侯爷,为什么眼里只有钱财,只有个人利益,没有一点大局。
陛下之前说的梦想,莫非都忘记了?
气的唐胜宗想要当场打人。
“上位,十税六的确很好,对各方都有利。
这才是最好的税收。
是臣之前犯下了糊涂,一时间没能想清楚这里面的道理。
幸好上位您点醒了臣。”
唐胜宗一脸诚恳的对朱元璋说出这话。
在说这话时,他心里面都在滴血,只觉得无比憋闷。
陆仲亨,费聚,吴良等诸多人,也都纷纷表态,说十税六非常好,皇帝考虑非常得当。
“行,既然恁大家伙都说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丑话咱先说到前面,既然这事已经说好,那么在接下来实施的过程里,就按照说好的来。
别想着不老实,动什么手脚。
被咱抓住了,不管是谁,一律按规矩处理!”
事情说定,朱元璋例行警告一遍。
若是别的皇帝,这样的警告说多了,百官或许都麻木了,随便听一下也就过去了。
可遇到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他们是真不敢当作耳旁风。
因为但凡皇帝说了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真的出事了,皇帝是真的会杀人。
绝对不会手软。
李善长站在这里,看着皇帝处置事情,暗自感慨,皇帝的手段越来越厉害了。
先让百官误解,要对所有商税都提高到十税六。
后面再说只针对这次的互市,让很多官员以为占到多大便宜一样。
顺利的把矛头,指向了唐胜宗等一小部分人。
后面又说出两成入内帑,八成入太仓,更是把中书省,以及中书省所属的六部等人的嘴都给堵住了。
把这件平日里并不好办的事,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完成了。
并且这事,真的论起来的话,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这些人其实也没吃亏。
原来的生意还有,又新增一笔生意,虽然要十税六,但还是有的赚。
就看这些人心里面怎么想,能不能想的开了。
而且,李善长总觉得皇帝的真实目的,不仅仅只赚钱,以及那未曾说出口的针对北元王庭的行动。
只怕这把商税提高到十税六,也是一个很大的目的。
虽然只是新开的互市十税六,但有了这个突破在,今后别的地方的商税,也不是不能慢慢往上加。
皇帝是越来越厉害了!
不仅仅是办事的手段越发老练,更重要的是,眼界似乎也开阔了很多。
以往的皇帝,可不会把手伸到提高商税上,更不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北元。
也不会下定决心,一举推翻他之前所坚持的那套坐收坐支办法。
很多人都在猜测,是刘伯温在背后给皇帝出主意。
但李善长总觉得不太对。
和刘伯温相互厮杀,又相互配合着做了多年的事了,他对于刘伯温还是很了解的。
刘伯温做不到这一步,有些事情,明显超出了刘伯温的能力范畴。
只能说,这个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放牛娃,天资惊人,聪慧程度,以及成长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
……
“事情办得如何了?”
崇明岛,备倭水师衙门,靖海侯吴祯手中把玩着两个的铁核桃,出声询问。
“回禀侯爷,一切顺利,消息已经递到了大侯爷那里。
用不了多久,那大海船就能从龙江宝船厂出来。
顺江来到咱们这里。
方部海寇那里,也已经联络好。
会在第一时间结清剩余钱财,把船给弄走……”
“这件事,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这可是两千料的大海船。
但凡走漏了风声,那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
说着话,吴祯转过身来,手里铁球停止转动,一脸严肃的盯着这人,压迫感十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