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推广纺纱机(2/2)
当然,这么一来,要是商部尚书不够强势,那很有可能会被工部架空,就这么一直被把持商部的权力。
聂宇自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但他也不会直接插手,顶多就是看的实在过分了,出手进行敲打,同时把商部尚书撤换掉。
同为尚书,手握商业財权,就算斗不过工部老牌尚书,那也该势均力敌,而不是一边倒碾压。
一边倒的碾压,只能是能力太差,不撤换了反而会坏事。
商部需要的是有商业头脑和商人手腕的尚书,不是平庸的无能废物!
聂宇又看起另一部奏章,这部奏章里面写的內容很多,厚厚一沓几乎通篇都是有关元年型號蒸汽纺纱机的改进步骤。
一开始,大汉的纺纱机虽然出来了,甚至搞出了改进版的大汉珍妮机。但当大汉工匠想把这台纺纱机与蒸汽机结合,才发现这蒸汽动力来纺纱,说的很简单很有前景,可实际操作起来那是一点也不容易。
因为用纺纱机纺纱,需要对进行人工手动加捻,而蒸汽机连接上了以后这一道步骤肯定要换成机械式动力。
然而,蒸汽机对比后世动力很小,输出功率低的令人髮指。可在这个年代那可是能驱动大型木质战船的,所输出的动力几乎是普通人难以想像。
这么大的动能,用来解决人工给加捻的问题,那得到的结果永远只是脆弱的纤维,撑不住蒸汽机一秒钟的动力。
所有纺纱布全部被拉断了,唯有人工加捻的看著没什么太大问题,断掉的纱也不多。
工匠们以为是蒸汽机的问题,又尝试传统的水力纺纱,反覆试验了多次,结果都有些不尽人意。
不仅工匠们要放弃了,聂宇都快觉得短时间內整不出来,打算要抽调部分工匠,去江西、安徽建立蒸汽机的分局。
如此的节骨眼上,有个年轻工匠突发奇想,製作了一种特种机械结构。
锭翼的机械结构,这种看著像悬掛衣架的东西,到底能有什么作用?
聂宇对著工匠画的设计草图,哪怕有专门的介绍讲究,都还是看不出来,但奏章里的工匠確实又说此物可解决纺纱被蒸汽机扯断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纺纱机就能跟蒸汽机完美配合,大大提升纺效率。
当然,这部奏章肯定不只是展示蒸汽纺纱机的成果,还有对蒸汽纺纱机的初步推广草案。
內阁经过商议討论,认为蒸汽纺纱机不应该立刻投入民间,否则必然会让民间的纱產量激增,破坏正常的布市场。
內阁给出的方案,就是先利用邸报,將纺纱机宣发出去。
接著,把没有蒸汽机的纺纱机,先小范围的推广出去,可以租赁形式给部分商人开放使用。
正好此前的邸报辩经,虽然没有什么明確结果,但《新女诫》还是强硬宣发了下去,部分胆大的女子敢於拋头露面,出来赚钱营生了。
毕竟,这可是一个成年劳动力,就这么浪费閒置在家,任谁都不会甘心的,只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书人,才会整天喊著有辱斯文、授受不亲。
等到商民都意识到新纺纱机的效率,官府再进行限量的售卖,给百姓足够的適应时间,同时也给民间商业建立工厂作坊的壮大时间。
江南全境拿下之前,蒸汽纺纱机不能问世。
江南全境拿下以后,蒸汽纺纱机可以循序渐进的推广开来。
蒸汽纺纱机效率太高,生產太多布怎么解决?那也很简单,通过跟徽商获取到的信息,海外似乎布销路很好卖,大汉完全可以把布卖到海外去,还能赚海外藩国的银子。
大汉可不是偽清,没有闭关锁国那一套,更没有什么天朝上国,不应该与藩国爭利的腐儒思想。
应该说,这套思想往往都是出在王朝的中后期,王朝的建立初期,君臣上下一个比一个心黑。
郑和下西洋知道吧?
说是做生意,实际就是带著舰队去装杯,愿意做属国的就变成属国,不愿意做属国的,就舰队炮击登陆,强行把你干成属国。
郑和下西洋的战绩,灭国1.5次,干翻了南洋海盗王陈祖义。
之所以是灭国1.5次,因为一次灭国是在锡兰(斯里兰卡)。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而且还是两次,郑和忍无可忍,只能出兵跟对方开战。
而后,2000人打50000人,郑和大胜。
锡兰灭国,国王亚烈苦奈儿被生擒,送到北京杀头。
而另外半次则是帮人復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程路上苏门答剌国正好发生內战,国王儿子苏干剌弒父篡位。
苏干剌的王叔对此很不满,就自立为王,郑和路过了以后按照惯例,赏赐了苏干剌王叔一些財物。
这愣头青以为郑和支持他的王叔,恐惧之下就派兵袭击了郑和的船队。
郑和大怒,就一举发兵灭了苏干剌,还將其俘虏送到了北京杀头谢罪。
对了,明清所谓的“麒麟”,正是这趟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来的贡品长颈鹿。
別说,这玩意长得是真像麒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