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拉拢盟友(2/2)
“你们这是什么表情?”
“你们到底是认帝豪集团还是认苏总啊?”
尹嘉志和许寧被嚇到了,立马向苏澄表忠心:“都认,都认。”
他们帝豪集团也认,苏澄也认。
但如果要说实话的话,肯定认帝豪集团更多一点。
可是吧,认帝豪集团不就是认苏澄了么?
这还能分开算还是咋的?
在两人的认知里,苏澄就是帝豪集团,帝豪集团就是苏澄啊。
根本没差的啊!
你如果想分手为什么不刪掉我呢?
尹嘉志和许寧的认知倒是没错。
但对於苏澄和叶黎可不是这样的。
帝豪集团是帝豪集团,是老头。
他们是他们。
这是两码事。
苏澄在参与泡沫时候需要保龙集团和大西洋银行的配合,但在聊正事儿之前,这个概念要先搞清楚了。
这是苏澄和叶黎在会面之前就已经设计好的。
叶黎唱白脸,苏澄唱红脸。
“都认?都认是什么意思呢,苏总都说了他自己出来创业了。”
“你俩是听不懂人话还是怎么的?”
尹嘉志和许寧瞬间感觉到房间內的气压都低了几帕。
这个女人……不好惹啊。
这也太凶了吧。
两人闹不明白,为什么叶黎这么凶,他们哪里说错了吗?
还是说只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呢?
尹嘉志和许寧只能陪著笑脸解释:“苏总,叶总,您千万不要误会。”
“我们当然是认苏总呀,在接到苏总的消息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就赶飞机过来了,连片刻都不敢耽误。”
“尹总,许总,你们可要分清楚,现在苏总代表的不是帝豪集团,而是他自己。”
“你们要先搞明白这个概念。”
“如果你们只是认帝豪集团才来上沪的,那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叶黎把话先说在前头。
尹嘉志和许寧立即改口:“对,叶总您说的对,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我们当然是认苏总,不管苏总代表的帝豪还是其他公司,我们都认!”
叶黎和苏澄眼神交流了一下,她觉得这俩人態度还不错,火候也可以。
苏澄这时候还没有说正事儿,而是先拋给两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接下来九州的经济会怎么发展?”
尹嘉志和许寧事先已经准备了很多话术和预案,但没想到苏澄竟然会问他们这种很基础问题。
好在问题也不是很难,就只是说自己的见解就好。
他们凭藉自己对目前经济和市场的认知仔细作答。
尹嘉志和许寧对市场的判断出奇的一致,他们都认为接下来的市场会出现上涨趋势的牛市。
两人见到苏澄微微点头,认可了他们的回答,这才喘了口气。
苏澄一直面带笑意,他夸奖尹嘉志和许寧:“不错嘛两位公子,还是很有水平的。”
两人尬笑应对。
“我的观点比你们要极端一点。”
“我认为接下来会出现牛市,而且是百年难遇的超级牛市。”
“把两位公子邀请过来,就是觉得我们有必要合作起来干一波。”
为什么选保龙集团和大西洋银行?
首先,苏澄需要保龙集团这么一个枪手。
没有保龙集团这种枪手,苏澄就需要像其他pe和vc一样,在市场上大海捞针,去寻找和筛选项目。
他需要和无数的竞爭对手去抢夺优质的土地、物业和股权,这会让交易充满不確定性。
但如果有了保龙集团的配合和支持,那就不一样了。
苏澄不再需要费心费力的和不同的人对接和洽谈项目,而是可以定製一个项目。
他可以直接给保龙集团下命令,未来一年我需要在哪个地方拿到多少价值的项目。
动用保龙集团的所有力量去实现这个目標。
这种指哪儿打哪儿的作用,所以苏澄把保龙集团称之为枪手。
原本,投资一个项目,赚的是这个项目本身的钱。
而有了枪手以后,苏澄就可以將一个点的利润放大到一个面。
原本需要耗费巨额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才能触达的市场,会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直接呈在苏澄面前。
这是保龙集团的作用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规避风险的作用。
低买高卖土地、复杂的併购重组,可能会显得过於激进,容易引起监管的注意。
而放在多资本运作的情况下,那就不同了。
所有动作都可以包装在房地產开发和產业协同的外皮下。
保龙集团这个实体產业,可以为苏澄后续所有金融行为提供完美的外皮。
拿地+规避风险+之后的多端联动。
这才是保龙集团的全部作用。
而大西洋银行就要重要的多了。
苏澄需要拉一波槓桿。
而大西洋银行能为他带来这个现代资本战爭中最重要的武器。
假设没有银行的参与,苏澄就需要像其他机构一样,找银行和信託进行融资。
这样一来,融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审批流程也会很慢,最重要的是额度有限,而且隨时可能被“抽贷”。
当然。
苏澄可以找帝豪集团的朋友和弟兄们,集团本身就有金融板块,拉一波槓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苏澄不想让老登掺和进来,万一隨时抽贷,那將会严重影响到战略部署。
况且。
集团的兄弟们可能也不会给他融。
因为老登那边说给两个亿那就是两个亿现金,融资就“犯规”了。
这两个方面是苏澄不找帝豪的重要原因。
有大西洋银行参与,苏澄首先就会获得巨大的效率优势。
当苏澄想要调集一笔资金的时候,普通机构可能需要3个月的尽职调查和审批,而他的资金可以在一周乃至三天之內就迅速到位。
其次。
苏澄会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大西洋银行给他的资金,会是系统內成本最低的同业拆借和理財池里的资金。
年化成本可能只有4-5%。
而將来苏澄转手通过信託或私募基金贷给地產项目,年化大概是15-18%,这中间全是无风险的利差。
他到时候只需要过过手,可能就是10~15%的利润。
当然。
想让两家参与,不能只靠跟自己的人情和集团威压。
这是靠不住的东西。
能靠得住的只有实打实的利益。
紧接著。
苏澄开出了他的价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