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铰链(三)(1/2)
第605章 铰链(三)
1644年6月9日,南岗堡(今延吉市附近)。
夏日的图们江流域,山峦迭翠,江水奔腾,带著融雪的寒意与充沛的雨水,向南流入鯨海(日本海)。
在这片被茂密森林覆盖、河谷交错的土地上,散布著以渔猎和採集为生的瓦尔喀部,以及更为原始闭塞的库尔喀部。
他们曾是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不断征伐、掳掠人口以充实八旗兵源的对象。
不过,囿於山川阻隔,清廷在此地的统治始终停留在羈縻纳贡的层面,並未能建立起牢固的直接控制。
然而,这片相对沉寂的土地,在近十年间被一股外来势力打破了平衡。
崇禎七年(1634年),原登莱叛军孔有德、耿仲明等部,流窜至朝鲜北部的咸镜道,並很快於当地沿海地区立足。
他们如同楔子般扎入这片多山之地,利用“丙子胡乱”后朝鲜王室权威衰落的时机,南征北討,不仅实际控制了咸镜道大部,更將触角伸向了图们江以南的库尔喀部,將其青壮编入军伍,成为衝锋陷阵的炮灰。
三年前那场席捲咸镜道全境的特大洪灾,成为了孔部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辖境內的大规模饥荒迫使走投无路的孔有德,不得不向甚为忌惮的“新华人”求助。
有限的粮食和武器援助,换来的则是新华对其在咸镜道获得一处港口以及施加军事、政治“指导”的权利。
本书首发 看书首选 101 看书网,101????????????.??????超给力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自此,孔有德集团在事实上被纳入了新华对抗大清的战略棋局之中。
作为投名状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孔部兵马开始频繁越过图们江,向北岸清虏势力范围內的库尔喀部、瓦尔喀部发起攻击,並逐步拔除清廷设立的几处据点。
去年九月,趁著秋高马肥、而后大雪即將封山的空档,一支两百多人的孔部精锐,深入北岸,选择了这片位於布尔哈通河与烟集河(今延吉河)交匯处的平坦谷地,驱役俘获的部民和隨军工匠,建立起了这座名为南岗堡的军事据点。
经过一个冬天紧锣密鼓的施工,当冰雪消融,春日来临,一座颇具规模的土木混合结构堡寨已然矗立在河谷之中。
堡墙高近两丈,以夯土为芯,外覆原木和石板,四角立有突出的箭楼。
寨墙外挖有宽深的壕沟,引附近溪流注入,形成一道冰冷的水障。
堡內建有营房、粮仓、武库,甚至还凿有一口深井,儼然一副长期固守的架势。
此刻,守备张成禄正立於南墙箭楼之上,神情却远没有堡寨外观看起来那般镇定。
他年约四旬,面容粗獷,一身半旧的明军制式鎧甲洗得发白,眼神里混杂著老兵的机警与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虑。
他扶著垛口,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布尔哈通河,投向北方层峦迭嶂的远山。
那里,是寧古塔的方向,是清虏在东北腹地的重要据点,相距此地不过三百余里。
若是清虏精锐轻骑疾驰,不消数日便可兵临城下。
“大人,还在担心北边?”副守备王焕踩著吱呀作响的木梯走上箭楼,他手里拿著一块粗麦饼,一边啃一边问道。
王焕年纪稍轻,曾是孔有德身边的一名亲卫,脸上有一道明显的刀疤。
张成禄没有回头,嘆了口气:“能不担心吗?咱们这是颗钉子楔到韃子的腰眼上了。去年趁雪来得快,建了这堡子。如今雪化了,路通了,北边的寧古塔,还有更西边乌拉寨(今吉林市)的清虏,岂能坐视不理?”
王焕嚼著饼,含糊地说:“咱们这堡子修得坚固,弟兄们也都不是怂包。再说,咱们不是还有三十多支新华銃吗?那玩意,比咱们以前用的鸟銃强多了!”
“三十支銃……”张成禄苦笑一声,“火力是猛,可咱们兵少。真要是成百上千的韃子马队围上来,弓箭像雨点一样泼过来,这几支銃能顶多大用?辽东多少坚城,辽阳、瀋阳、广寧……,哪个不比咱们这堡子坚固?不也都……”
他没有说下去,但王焕明白他的意思。
那些惨烈的陷落和屠城,是所有大明官军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魘。
“大都督(孔有德)那边……援军和粮草,什么时候能到?”张成禄转换了话题,这也是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堡內存粮眼看就要见底,而向周边瓦尔喀部落征粮的效果並不理想,那些部落眼见清虏势力犹在,不敢对他们报以太过亲近,大多都採取观望態度,缴纳的粮食杯水车薪。
王焕摇摇头:“上次派回去的人还没消息。咸兴城那边也不宽裕,听说大都督为了搞粮食,都快把临近的江原道郡县给搬空了。至於援兵……,我看悬。”
说著,他压低了声音:“朝鲜朝堂更迭,各道郡县混乱不堪,大都督怕是要將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南边和东边,抢占更多的地盘和人口。”
两人正说话间,堡墙下传来一阵喧譁。
只见一队外出巡逻的士卒押著一个被捆缚的、身著兽皮的瓦尔喀人回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