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又打起来了(2/2)
相应的,在战后利益的分配上就不那么干脆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以英法为首的欧洲社会原本就不愿意楚国势力的渗透,欧洲战争空前惨烈时期那是没办法,现在不是缓过一口气来了吗?
看看英,法等国为了阻止沙俄势力冲出黑海,不惜组成英法联军发动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帝国联手将沙俄堵了回去。
就知道,大楚帝国势力全面登陆欧洲不会一帆风顺。
首相李经羲话中的含义很清楚
先别急着裁军,在巴黎和会上将帝国所需的利益全拿到手再说。
密室中谈论的双方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将通过机密电报前后呼应,将巴黎和雅尔塔联系在一起,保障帝国的利益得到落实。
首相李经羲也把话挑明了
帝国方面拿不到承诺中的利益,那么就会转而支持法国肢解并且严重打压德国的方案,为下一场欧洲大战埋下伏笔。
大不了与英国人一拍两散,楚国还可以附合法国的战后利益安排,拉拢意大利人搅局,都在选项之内。
看得出来,首相李经羲对英国人的暧昧态度十分不满,同意远征军在适当的时机敲打敲打,展示一下实力。
英法联军在沙俄北方的摩尔曼斯克登陆,后勤供应还是驻扎在立陶宛的楚军负责,一旦给他切断了,立马就得傻眼。
远征军手中的牌很多,两人又密议一会儿,首相李经义这才满意的离开,心中更有底气了。
接下来的行程,首相李经羲访问了敖德萨共和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并且在大色雷斯地区进行了长达7天的考察,对当地战后恢复和重建表现相当满意。
直到1919年1月21日,大楚帝国首相李经羲一行乘坐火车经意大利米兰抵达巴黎,开始与英,法,美,意等国首脑展开频繁磋商,正式开始了战后议程。
仅仅两周后,苏波战争正式爆发。
波兰向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发起全面进攻,在该地区的沙俄新政府只有零星的武装力量,很快就被击溃。
在巴黎和会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现的与此前暧昧态度截然不同,在私下的秘密会上中,不但重申了此前利益划分的默契,并且承诺积极游说协约盟国支持大色雷斯方案。
必须得佩服英国人的政治嗅觉,从雅尔塔会议中感受到了不寻常的危机。
压根就没有给楚国发飙的机会,很干脆的承认了欧洲势力划分现状,尤其是大色雷斯方案。
巴黎和会最早达成的几项成果,就包括大色雷斯方案,肢解奥匈帝国方案及其战后安排。
奥匈帝国在战后,被分解为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及斯洛文尼亚等国,基本上将这个中欧大国彻底肢解了。
保加利亚则分割为保加利亚和大色雷斯(注;东部部分),后者隶属于大楚帝国领土。
而奥斯曼帝国和战后的德国划分由于矛盾尖锐,各方相持不下,依然处于长期的拉据争论阶段。
达成全部目的的楚国首相李经羲,在巴黎和会上留下外交部长一行继续与会,自己则于3月末乘船返回帝国本土。
眼见的就是建国53周年大庆,暨新皇登基大典之际,作为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当然要赶紧回去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巴黎这边扯皮的事儿,就留给外交部好了。
1919年4月
波军主力就攻入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另一支部队抵达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并顺利的进占上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
4月2号,波军发起对基辅的进攻。
原本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地区,就有大量的波兰武装,持续的与当地的沙俄新政府展开交战,使得形势一片混乱。
在1919年2月初,波兰陆军总共有11万人,到了4月便扩充至17万人,其中8万人是战斗部队。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数量众多的波兰武装,被编入正规军的序列,基本是波兰军队打到哪里,就收编到哪里。
到了1919年9月,波兰陆军总数迅速膨胀到54万余人的规模,其中有23万人在苏俄前线,四处疯狂的扩展领地。
大楚帝国对外驻军全面收缩,留下足够的地盘和空间让他们打,完全不闻不问。
在分割奥匈帝国方案出台后,远征军陆续撤离,带着大量搜刮的纪念品和当地女人返回敖德萨,在这里休整后进行重新部署。
所谓的重新部署,其实就是进入了安置阶段,开始对这些部队官兵进行农田和城镇房屋的封赏,一个团一个城市,一个连一个镇子,一个排一个村。
唯一不同的,就是暂未脱下军装罢了。
重新部署的这些军队官兵们,已经进入长期休假阶段。
他们换下军装,带着雇工开始下田劳作,将封赏的田地耕作起来,保证未来的几个月迎来丰收。
随着乌克兰地区战火重燃,大量逃难的乌克兰人口进入敖德萨共和国,然后被有序的分配进入各地乡镇,村庄,开始了安宁和平的农业生活。
东欧大地上处处烽火,敖德萨共和国这边风景独好,简直是战火中的世外桃源。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无论波兰军队还是沙俄军队或是白军,都不敢染指该地区。
大楚帝国远征军的赫赫威名,绝对在巴尔干以及东欧地区横着走,那都是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铸就的丰碑,足以令人高山仰止。
战火纷飞的地区形势与这方独好,形成了巨大反差,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难民蜂拥而来,寻求一片宁静之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