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南京裁革策!瑟瑟发抖的南京官场(2/2)
毕竟南京城是整个大明冗官冗职最严重的地方。
赵锦大步走出,先是轻轻捋了一下胡须,然后一脸严肃地说道:“天下百官,尤为两京冗官冗职最重,两京之中,留都南京更甚于京师。”
“欲在南直隶裁革冗官冗职,应先裁革南京,而后裁革地方。”
“依朝廷所拟的裁天下冗官冗职令,一切冗官冗职,皆应裁革,南京应为天下垂范,凡不宜朝廷、黎庶之官、职,皆应裁革!”
“本官先言裁冗官之策。”
“本官以为,裁革冗官,必须从严。多设一官,则多皂吏十名,每名皂吏又附三四十丁,为肃清吏治、为百姓安宁,冗者必裁之。本官特拟定裁冗官之策三条。”
“其一,南京城各衙所有添设官,一律裁革,近三年考绩上等者,由吏部另行安排职事。”
“什么?”
听到第一条策,一名官员直接忍不住喊出声来。
其他官员也都不可思议地看向赵锦。
所谓添设官,即额员之外的官职,比如户部郎中原设一人,但当下却有三人,另外两人便是添设官。
添设官,多是因某个衙门事务繁忙或人员储备过多或为了安置一些权臣亲信、荫封官员等。
设置之后,逐渐就成了定制。
大明绝大多数冗官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时,正是因补充了添设官,一件事变成三个人做,才使得那些“编内官员”清闲下来,而三个人做一件事,多数情况下,还没有一个人做一件事有效率。
官员遇到问题,互相扯皮推诿,也正缘于此。
不过,一些地方衙门确实需要一些添设官,但南京各衙门的添设官,几乎全是闲职。
“赵……锦……赵部堂,你是不是疯了?”有官员忍不住说道。
沈念听到此话,当即瞪眼看向那名官员,道:“有异议的先憋着,听赵部堂讲完!”
沈念一开口,堂内顿时安静下来。
“其二,五品以下、年六十岁以上的南京城各部、各院、各寺、各监等衙门官员,十年之内无大功,考绩三年内有“不及、罢软、浮躁”者,一律罢黜。”
听到第二条裁革令,沈念满意地点了点头。
职位越低的官员,越需要体力,若年过甲,无大功还有小过,理应被罢黜,将机会留给年轻人。
至于贪墨受贿、犯下大过的不职官员,不在裁革之列,而在《大明律》的处置范围内。
这条裁革令,放在南京城尤为合适。
而此刻,在场的南京官员,脸色都难受得如同便秘一般。
要知,五品以下的官员被罢黜后,几乎是没有退休俸禄与奖赏的。
丢了官,就要自食其力去生活了。
以上两条,足以裁革南京城近三成的官员,在他们眼里,这个力度太大了。
赵锦接着说道:“其三,自认能力不足,自请去职者,建议朝廷补年之半俸至七十岁,一年一发。”
听到这条裁革令,沈念忍不住露出笑脸。
接下来的官场必然越来越卷,一些六十岁左右,只想摆烂的官员,不如自请去职,年领半俸到七十岁。
由于这类官员职位都不会很高,年俸很少,朝廷绝对是同意这笔钱的。
此刻,沈念看向赵锦,露出倾佩的目光。
赵锦比他想象中的大胆。
这三条裁革之策,完全是为南京的官员们量身打造。
不过裁冗官相对于裁冗职,还只是开胃小菜。
一职对一官,乃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裁职,直接是将坑填平,相当于清除掉了一堆萝卜。
赵锦朝着前方迈出两步,然后环顾四周。
“接下来,本官说一下裁冗职之策。”
“万历三年,陛下便有谕令,称南京职务清要,若非缺用,官不必备,员缺不补,然这几年,鲜有员缺情况。”
“老夫根据近五年来,南京各衙各官的考绩,参考官员职事,拟定出了一份南京冗职名单,老夫以为,名单之内的官职,皆应去除,待政事忙碌,必须添加之时,再由吏部核定后,添补即可。”
随即,赵锦念起了南京冗职名单。
“裁革南京仓场总督与戎政协理一职,由户部左侍郎兼任;裁南京太常司少卿;裁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裁工部虞衡司主事,左右评事;裁鸿胪寺鸣赞、序班;裁太医院惠民药局大使、副使,由院判兼之……裁五城兵马司副指挥使、留守五卫千户;裁中左二府锦衣卫各佥书、大校场营把总……共计一百二十七个冗职。”
“所有在任冗职官员,限三个月内向南京守备厅交接,考绩优良者由吏部改用,考绩不良者,建议主动乞休致仕。”
说罢,赵锦朝着沈念微微拱手,然后环顾四周,道:“诸位若有异议,可直接道出!”
沈念一脸的满意之色。
由他来想,绝对想不到这么完善的执行之策。
因这些裁革条件有重合,南京城的官员大约会被裁革四成,其中五品以下官员占近九成。
沈念的心理预期在五成以下,至于南京城外属于南直隶的地方,裁革一成左右即可。
南直隶的主要冗官冗职,都集中在南京城。
沈念环顾四周,见官员们都低着头,竟无一人发言。
“诸位都无异议吗?”沈念开口道。
这时,南京太常寺卿屠义英站起身,没好气地说道:“若如此执行,不如将南京这个留都撤了,将六部大小九卿等衙门全撤了,将太祖陵也搬到京师去,如此岂不是更好?”
屠义英明显说的是气话。
然而他的话语,却让诸多官员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这哪里是裁冗官冗职,这是要将南京各个衙门都搅和黄了,我坚决反对!”
“胡闹!简直是胡闹!这样做,不但会显得陛下薄恩,还会使得南直隶乱起来,一些官员看似清闲,但一旦有事,缺其不可!”
“沈阁老,下官觉得赵部堂心怀不轨,他是打算在致仕之前以此策沽名钓誉,此等恶策万万不可行啊!”
……
南京的这些衙门主官,就如同在猪市口发现自己的钱袋子被人偷了一般,各个怒不可遏,声音一个比一个高。
而此刻。
南京守备厅的三大主官,凌云翼、李言恭、郭孝三人则一言不发。
他们在等沈念见官员们激烈反驳后的反应。
沈念若已知赵锦这些执行策略或是参与出策者,他们想先听一听沈念的说法。
若沈念坚持挺举这些策略,而他们的反驳又不能让沈念妥协,就只能想好理由向朝廷呈递奏疏,让朝廷来压制沈念。
这一系列计策若执行下去,南京官场的天就彻底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