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新地岛太空港(1/2)
第445章 新地岛太空港
新地岛太空港悬浮在轨道上,是一座相对新建不久的太空港。
不过,说它“新建”,这个词其实不算太准确。
因为构成这座太空港的主体结构并非在本地新建。
而是十年前,在罗斯托夫远征正如火如荼展开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次星区对于大型物资中转枢纽的迫切需求,马里乌波尔铸造世界的机械教动用了庞大的工程力量,将一座原本位于其星区其他角落的现成空港整体拖曳迁移至此处。
对帝国庞大的行政体系而言,这种操作方式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在于,新建一座达到太空港或星港标准的设施,其过程极为复杂且耗费惊人。
相比之下,从帝国版图内的其他区域寻找并迁移一座现成的、结构基本完整的空港,其难度和成本都要低得多。
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却自有其逻辑.
机械教掌握的古老技术图谱极不均衡:他们或许在新建一艘主力战舰级别的星舰时面临重重困难,却拥有足以挪动行星轨道、重塑星系格局的伟力。
这种技术的断层与发展的极度不对称性,早已成为这片战锤宇宙中一个无法回避、必须接受的根本现实。
这座被迁移的空港,其前身不过是马里乌波尔铸造世界掌控下一个功能单一的普通物流节点。
当它还位于原址时,在整个铸造世界的运行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作用和价值都相当有限。
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并非战略要冲或交通枢纽,它的核心职能被严格限定为接收、存储以及中转那些最终运抵马里乌波尔铸造世界的各类物资。
如此单一且明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塑造了它的物理形态:整个空港的主体结构被连绵不绝、规模宏大的仓储区域所占据,形成了如同金属山脉般的景象。
相应地,空港内部也从未形成有规模的常住人口社群,仅有维持其最低限度运转所必需的技术人员、安保和劳工。
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始终未能孕育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或社群生态,自然也无法被归类为那种拥有完整社会形态的、通常意义上的“帝国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帝国的“世界”这一概念其实具有非常广泛的包容性,其定义远不止于那些地表被殖民的行星。
在帝国庞大疆域与复杂的行政体系框架内,“帝国世界”这一概念拥有广泛的包容性。
任何具备常住人口、且承担着明确行政或管理职能的空间站、轨道设施,乃至像新地岛这样的大型空港本身,都符合被纳入“帝国世界”范畴的基本条件。
这些设施同样处于帝国法律的严格管辖之下,并可能依据其规模与重要性,被帝国官方指派总督或专职管理者进行统辖。
当然,最基础的门槛依然存在:该实体必须得到帝国官方的正式承认并被纳入其管理体系,至少需要是一个被赋予了明确行政职责的单位。
它不能仅仅是一个纯粹执行单一功能的设施点,或是一片无人居住、缺乏管理的空白区域。
在迁移至罗斯托夫次星区后的十年间,这座空港经历了不间断的扩建与升级工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