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没有捷径就自研(1/2)
“在当地地种植冬油菜当然是很好的选择,我们院里研究出来的一种甘蓝型冬油菜,能耐受的低温临界值为-35度。
不过耐盐碱的问题我们一直没能解决,这一块我们放弃了,希望方董能攻克这个难题。”
农科院的同志很热情,详细介绍了他们研发的新型冬油菜的情况。
方唯对此很感谢,也给大家介绍了海水稻和耐盐碱大豆等作物的研发进展。
大家约好明天再继续交流,便继续开怀畅饮。
翌日。
方唯见到了新型冬油菜的种子,这家伙比一般的油菜种子要大一些,而且看起来更加饱满。
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冬油菜的研发过程很曲折,整个项目历时7年才获得了成功。
“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耐盐碱,但油菜越冬抗寒是基本条件。你们有可能对外授权吗?我想在你们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做研究。”
方唯在农科院副院长的陪同下,在各处参观了一天。
最后,他问了唐副院长一个问题,对方有没有可能进行合作?
“能跟方院士合作,是我们的荣幸。不过这事儿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回头需要院里开会研究,成与不成我都会给你一个答复。”
唐副院长很客气,说会把方唯的想法提交给院里进行讨论。
方唯不再多言,随即告辞离去。
晚上。
他吃过饭就没出门,呆在酒店的房间里计算了一下授权费的比例。
就这个项目而言,授权费大概率还是按照未来的销售收入进行一定比例的提成。他觉得可以参照他和马教授、林教授之间的合作,提成比例以三成为上限。
超过三成,这个合作项目就无法落实。
第二天。
方唯便返回了夏楚县,几百公里的路途算不上很远,等农科院那边有了消息之后再说。
他这边在想办法解决冬油菜的事情,冯小江已经开始搜集多种冬小麦的种子。耐寒的冬小麦品种很多、有一定耐盐碱特性的冬小麦品种也不少。
夏楚县由于天上山脉的屏障作用,冬季相对温暖,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同时通过灌溉能度保障水份需求。
所以,冬小麦是当地及其周边的传统农作物,而海水稻是新鲜事物。
“老板,冬小麦对于田间管理的要求较高,真要种植的话,恐怕还要针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公司没有种植冬小麦的经验,需要慢慢积累。”
现在方唯和冯小江等人对于冬小麦亦或是冬油菜,并没有做出选择。
所以这两种作物都需要进行培育,然后再进行大面积验证。
相对而言,种植冬油菜的难度要小一些,冬油菜的抗寒性能更佳。冬小麦要是受了冻灾,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
“先不管那些,咱们尽量把这两个品种搞出来,到时候光是育种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方唯点点头,聚力农业本来就是从零开始,什么不都得尝试一下吗?
西北农科院那边还没有回话,他便开始抓紧时间搞出来了【耐盐碱冬小麦】的培育方案。
和以前在瑶岭农业的时候一样,所有的项目还是由方唯先提框架和方案,其他的技术人员再进行深入研究。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步骤清晰,少走弯路。
【耐盐碱冬小麦】项目随即立项,在冯小江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具体细致的研究工作。
一周后。
西北农科院打来了电话,他们愿意和聚力农业长期进行技术交流,但由于他们的冬小麦已经拿到了多项大奖,暂时不好对外授权。
说白了就是人家觉得没有合作的必要。
“很遗憾啊,唐院长,等下次有机会咱们再合作。”
“我们也感到遗憾,我们的新型冬小麦牵扯面很广,各方利益不好摆平。希望方院士不要多想,以后肯定会有合作机会的。”
唐副院长还是希望能和方唯保持较好的关系,便解释了一下这里面的情况。
当初他们搞研究的时候,得到了外部的支持,所以这其中也有人家利益在,各方的反对也就不奇怪了。
方唯表示理解,然后就接结束了通话。
想走捷径看样子是走不了了,那么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从头开始研究。
他让冯小江安排人去搜集各类冬油菜的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尽量提高抗性(抗寒抗旱)以及耐盐碱性能。
冯小江觉得这注定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如果不采用转基因技术,想把抗寒和耐盐碱的特性集中到一种作物里,谈何容易。
利用杂交育种技术也可以,不过方唯经过考虑还是决定采用传统育种的方法。
时间匆匆。
天气渐渐炎热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