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祝寿(2/2)
崔家前世是润柔的夫家,她恍惚听过,崔家的老太君似乎和孟老夫人是堂姐妹。赵家的四爷刚被母亲孟老夫人训过,眉宇间也不敢见丝毫的不悦之色,规规矩矩的行了礼,就唤了赵家的小辈上来。
虽然前生润柔和她的交集并不算太多,可每次她从西北或是其他地方给定国公府送了土仪回来总不会少了她那一份。
江南文风最盛,淮安谢家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沛柔对谢家的子弟倒有几分好奇。
自家的儿郎问完了安,就由姻亲和通家之好的子弟上前问安、拜寿。
她的夫婿也争气,在她嫁过去的第五年就考了进士回来。
接下来的人家有不少都是燕京贵族之家,家中姐妹和沛柔前生相熟,她不由有些兴致缺缺。却突然听到厅里的人自报家门,是大理寺卿崔成燮的家眷。
他妻子吴氏只是京城小官之女,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是行六的那个,年纪虽小,看起来却比哥哥们还高些。
他和沛柔一般的年纪,礼数却很周全,祝寿词也说的很文雅,最难得的是声音独有一种清越和真挚,如月下清泉一般,令人心生好感。
今天来这一趟倒是把赵家人的情况摸了个清楚。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她只希望这一次的赢家能是她们徐家。
西北连年战事,陕甘总督的位置自然也是热灶头,且西北军政台面上台面下的关系都十分复杂,他却能在那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而且就连改朝换代也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似的。
润柔一进门就生了儿子,虽然回京省亲的次数很少,却每次都是容光焕发,瞧着比未出嫁时还要生动美丽些。
只是他和妻子赵二太太倪氏的感情却非常的好,从倪氏年过三旬前年还生下了他们的幺女赵家八娘就可见一斑。
她后来随着丈夫外放,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知比海柔与宣瑞伯世子常毓君这门常氏满意的不能再满意的亲事好了多少。
从沛柔的角度看去正好能把赵二太太的表情直收眼底,她的眼神一直落在她丈夫身上,旁边英国公世子夫人姚氏和她说话也像没听见似的,好半天回过神来,还被英国公世子夫人姚氏笑着拧了一把。
海柔就和沛柔咬耳朵:“我听说赵家大郎文武双全,而且貌比潘安,出身又好,听说在这个年纪比大哥哥还强些呢,燕京城里有不少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赵五娘对这个弟弟也十分的疼爱,做了皇后之后还时常让赵家八娘带着这个弟弟进宫去陪伴她。
年轻的妇人们自在屏风后坐了,海柔却对赵家的儿郎很是好奇,就站在屏风后头,透过屏风的缝隙往厅里看。
可沛柔重活一世,却觉得太夫人这门亲事做的实在很好。
今生若有得选,还是嫁到江南这些诗书传家的人家去更好,她可不要再嫁给齐延这样的假斯文假书生了。
前生赵家是和三皇子站到了一起去的,那时候老国公爷毕竟已经年迈,只怕没有魄力去下这样的决断,决定赵家整个家族的方向和命脉的就是眼前的这个仪表堂堂的中年男子。
除了三个儿子,孟老夫人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嫁到了淮安谢家,成了柯大太太的弟妹,还有一个女儿嫁在京城,是英国公太夫人的小儿媳妇。
或者也正是因为这样,恒国公世子人到中年痛失爱子,尤其还是自己多年来悉心培养的继承人,族中再无其他可造之才,干脆就选择放手一搏,以保证恒国公府未来几十年的富贵。
沛柔却知道,文武双全也好,貌比潘安也罢,还不是夭折在了昭永十六年夏天那场疫病里,她只是不满有人踩着润声的名声抬高自己。
虽然没有看清那男孩的样子,但终归不会是个丑八怪。
虽然沛柔、海柔年纪还小,可润柔已经到了年纪,姐妹几个索性就一齐避到了屏风后头。
沛柔不觉回头看了一眼润柔,她正和一位她并不认识的年轻妇人说话,对厅的情况一无所觉。
两个女儿今日都带了儿女回来给孟老夫人拜寿。
沛柔不由得就上前一步,想看看这位能吏此时的模样。
海柔一时觉得新鲜的很,也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和沛柔说话:“五妹妹你好奇怪啊,不去看少年郎,倒爱看这老头。”
沛柔失语:“人家和你父亲一般大,怎么就是老头了。我只是听祖母说这个人很厉害。”
或者是发觉她们站的太近了,润柔快步走了过来,牵了她们两人的手,语含警告:“我瞧着那边那盆牡丹不错,恒国公府才二月就养出了这样好的,妹妹们不如随我一同来赏赏。”
赵家的人不重要哈,记住赵五娘和她大哥就行。(其他人我也记不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