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宫廷御用(二)(2/2)
爷爷跟他说过,比较起来,这三朝作品的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古月轩”指何物,在清末已众说纷纭了,今人更是无据可依,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
这件明景泰掐丝珐琅鹿鹤长春插,也是宫廷御用之物,乃宫廷器,高18.9公分,口径8.0公分,光彩耀眼。
唯有珐琅彩,是在瓷都官窑中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朝的宫廷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彩是我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我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也是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的。
特别是清代的珐琅瓷器,这也让高泽对珐琅器的了解和认识有了非常多的机会,他对珐琅器知识的掌握相对的也比其它的更多更深入。
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瓷都烧造后运至京城。
就像面前的这件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那些数据、特征是<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看:书网竞技*</font>倒背如流,高22cm,口径2.9cm,足径9cm。
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制作的珐琅彩器物也非常多,当时宫中珐琅器物上的绘画工作多由画院人士兼任,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
此瓶造型、图案及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珐琅”的特征,但掐丝纤细,釉色饱满,砂眼很少,图案装饰亦显繁缛。
珐琅彩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
而清宫内府其实并无“古月轩”,各种传说显系讹传。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高泽也就不再问了,埋头学习揣摩领会,倒也收获颇丰,反正现在爷爷用家里的东西基本是考不住他了,都是张嘴就来,不带打一个嗑巴的。
瓶直口,细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
通体以浅蓝色珐琅为地,饰掐丝填红、宝石蓝、黄、白(砗磲白)等色珐琅釉的缠枝莲纹。
爷爷跟他讲过好多瓷器方面的知识,他自己有段时间在两位爷爷的指导下也专门的研究过瓷器,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外来语的音译词。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再看这一件明宣德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还是宫廷御用,清宫旧藏。
干爷的书架上还有两本清代人所著的书中写到了珐琅器,沉初的《西清笔记·纪庶品》:“时始禁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
此直颈瓶造型庄重,所施珐琅釉质地细腻,色彩纯正。
器内露胎,器表浅蓝釉地,主体构图是掐丝竹鹤双清、双鹿,搭配芭蕉、竹石、灵芝等纹饰,象征“鹿鹤长春”的吉祥意味。插器表以简化的行云纹填白,器底镀金阴刻填黑“大明景泰年制”一行无框楷书伪款。
高泽在清末的那本非常有名的《饮流斋说瓷》中见过有几种说法:
爷爷的标签上还特别的标注说,明代中期,掐丝珐琅器的生产继续发展,并在纹装饰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装饰题材更为丰富,狮戏、海马及鸟纹等比较流行,但作品表面气泡增加,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瓶子是盘口,短颈,鼓腹,肩部装饰铜镀金錾螭纹一对,圈足。
同时,他也认为“古月轩”之瓷器、料器康熙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古月轩”之款却在乾隆时出现,故“古月轩”主人,是乾隆时人也。
这本书高泽也曾经看过几遍的,爷爷就是拿来给他做入门之用的,他也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才对古玩有了兴趣的。
但在近现代出版发行的一些书上,高泽也看到过不同的说法。
有些人就认为,“古月轩”是宫廷里退休返家的师傅,在回家后自己开设的小窑烧制。
更有说“古月轩”纯属晚清民间子虚乌有的传说,从未有过“古月轩“料器,是出自古玩商的臆造。并无真正来历。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