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高老爷子(一)(2/2)
注:“三百千”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好的,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信了肚,卖了无。他人睍々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富。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牡丹好空入目,枣虽小结实成。欺老莫欺少,欺人心不明。随分耕锄收地<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首发!</font>利,他时饱暖谢苍天。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官有正条,民有私约。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深耕足养家。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不愁月影斜。奉劝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万无一失。爷爷,这个是上集背完了,还有下集呢?”高泽学着干爷教他时候的样子,摇头晃脑的流利的背了下来,一旁的高庆林和林佩云都直愣愣的呆望着他,一脸的不可置信,“那你再背背下集,我对着书再听听,好孩子,别急,慢点背,背完就吃饭!”高老爷子完全就是惊喜交集,自己的孙子简单不可思议,难道我高家出了个传说中的“神童”了,祖宗有灵啊!后继有人,大仇得报了……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来。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罗斯,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高泽隐下了刚才的嬉皮笑脸,一脸认真平静的神情,那有半点三岁小孩的稚嫩之气,轻声细语,宛若黄莺的童声又响了起来:“前人俗语,言浅理深。补遗增广,集成书文。世上无难事,只怕不专心。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金凭火炼方知色,与人交财便知心。乞丐无粮,懒惰而成。勤俭为无价之宝,节粮乃众妙之门。省事俭用,免得求人。量大祸不在,机深祸亦深。善为至宝深深用,心作良田世世耕。群居防口,独坐防心。体无病为富贵,身平安莫怨贫。败家子弟挥金如土,贫家子弟积土成金…………好汉莫被人识破,看破不值半文钱。狗咬对头人,雷打三世冤。不卖香烧无剩钱,井水不打不满边。事宽则园,太久则偏。高人求低易,低人求高难。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就是汉子难。人上一百,手艺齐全。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生就木头造就船,砍的没得车的圆。心不得满,事不得全。鸟飞不尽,话说不完…………男人有志,妇人有势。夫人死百将临门,将军死一卒不至。天旱误甲子,人穷误口齿。百岁无多日,光阴能几时?父母养其身,自己立其志。待有余而济人,终无济人之日;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此书传后世,句句必精读,其中礼和义,奉劝告世人。勤奋读,苦发奋,走遍天涯如游刃。爷爷,爷爷,下集也背完了,可以吃饭了吧?”“好,好,好孙儿,天佑我高家呀,好,好泽儿,吃饭,吃完饭,爷爷给你个好东西玩,好不好?”高庆林一脸的激动和欣慰,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的刀刻般的皱纹仿佛都被喜悦给熨平了,此刻的高老爷子分明只是一个五十挂零的“中青年”而已,那双深褐色眼睛里的无尽沧桑也被突然而至的惊喜变得安祥清澈起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姓氏、自然常识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内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及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内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我们要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