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亲查医案,坐诊灵石(月票加更5K)(1/2)
第1426章 亲查医案,坐诊灵石(月票加更5k)
“今天下午,我就先在县医院里看看这边的推广情况。”方言接着又说道。
听到这话,何阳说道:
“行,我们这些天的医案全都在,复诊的也都整理好了。”
他们在收到萧汉玺的消息后,就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方言查了。
其实灵石县城的肝病情况不是太严重,加上他们这里的医疗资源,可以说是控制的最好的地方。
正说着,后厨师傅又端来一个粗瓷碗,里面是金灿灿的摊黄儿,边缘还带着焦香,撒了层白。
“方主任,尝尝咱灵石的特色摊黄儿,用玉米面和小米面做的,甜糯得很!”赵书记笑着介绍,拿起筷子给方言夹了一块。
主食配主食,方言咬了一口,口感松软带点嚼劲,玉米的清香混着白的甜,确实爽口,他说道:“这摊黄儿真不错,很有特色,我还是第一次吃呢。”
何阳笑着接话:“咱这儿的粗粮细做有讲究,老乡们农忙时就靠这个顶饿。方主任要是喜欢,回头让食堂多做些,您带在路上吃。”
闲聊间,方言想起灵石何氏的渊源,随口问道:“何院长,听你口音是本地人吧?灵石何氏是大族,您也是这家的?”
何阳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笑道:“方主任果然见多识广!我确实是,不过我们这一支是旁系,早年分家后就一直在县城周边生活,没沾上多少光,也就是靠着家族传下来的‘读书上进’的规矩,我才考上了太原医学院。”
“那可真是书香门第了,”方言笑道,“何氏‘无何不开科’的名声,我在京城都听过。”
赵书记在一旁补充:“何院长争气,太原医学院毕业后果断回了老家,这些年在县医院干得踏踏实实,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院长,全靠自己的本事。”
何阳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手:“都是组织培养,再说咱灵石缺医生,我回来也能多尽点力。”
饭桌上的气氛愈发融洽,几人又聊了些灵石的风土人情,从煤窑的开采到老乡的春耕计划,方言听得认真,偶尔插问几句,把灵石这边基层的情况默默记在心里,大概也清楚了一些风土人情。
一顿饭吃完,赵书记让食堂收拾碗筷,何阳则起身说道:“方主任,医案都整理在门诊楼的办公室里,我这就带您过去?”
“好。”方言点点头,“麻烦何院长带路。”
一行人穿过医院的院子,冷风卷着煤屑吹过,老乡们排队的队伍依旧没散,见方言他们走过,都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李冲他们三个跟在方言身后。
走路姿势一看就是部队里面出来的,特别是王风一米九几的身高,相当扎眼。
这会儿跟着过来的张院长和赵书记还好奇的对着他们询问了一番,听到是上级领导专门安排的警卫员,两人又对方言更高看了几分。
配三个警卫员,还是上级领导安排的,这就很能说明他在领导心目里的重量了,要不然怎么同样是京城来的白晓春就没有一起来的警卫?
虽然人家只是研究所的主任,但是这背后可不简单。
想到萧汉玺发过来的电报,他们心里又多提起几分小心。
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小屋,窗户擦得透亮。
方言他们进去的时候,还有人趴在办公桌上午休。
听到方言他们进门的动静,赶忙爬了起来。
何阳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中午午饭过后,都习惯休息一会儿。”
方言点点头,这挺正常的。
接着何阳带着方言来到靠墙的一个柜子前,这里整齐地码着一摞摞蓝色封皮的医案,何阳拉开柜门,取出最上面的几册递给方言:
“方主任,这是试点以来的全部医案,按公社分类,每本都记着病人的基本情况、辨证结果、用药剂量和复诊记录,您过目。”
方言接过医案,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开始翻阅。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赶紧给方言他们倒来茶水。
方言道了声谢,然后继续看起来,上面的字迹是好几个医生写的,大多工整,偶尔有几页带着潦草的批注。
他先翻了翻最开始的记录,病人信息登记得还算详细,姓名、年龄、住址、症状一目了然,辨证结果大多标注着“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等,用药剂量也符合京城下发的标准。
“复诊率怎么样?”方言一边翻一边问。
张院长答道:“县城这边的复诊率能到八成,大部分病人吃了药后症状都有缓解,痊愈的也不少。您看这几页,都是痊愈后复查的记录,有条件的,我们还用西医复查过,这里肝功能指标都恢复正常了。”
方言点点头,又拿起一医案,翻了几页,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这几例是怎么回事?”方言指着矛盾的辨证记录,抬眼看向何阳,“辨证结果前后不一,是复诊时症状真的变了,还是一开始就辨错了?”
何阳凑过来看了看,脸色有些尴尬:“这……这几例是城郊公社的赤脚医生在我们这里培训后试诊的时候弄的,可能是当时辨证时拿不准,复诊时又重新判断了。”
“拿不准就敢发药?”方言的语气沉了些。
接着方言又往下翻,看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他问道:
“这几例‘干部家属’,备注‘优先发药’是什么意思?试点的药,难道还有优先级之分?”
赵书记连忙解释:“方主任,这事儿是我们考虑不周。这几位干部家属确实也得了肝炎,当时他们说工作忙,没时间排队,我们干部同志就先给他们发了药,没多想那么多。”
方言倒是没表现的愤怒或者激动,只是问道:
“你们县城药也不够?”
“试点的药是给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人准备的,怎么搞这些?”
张院长说道:
“方大夫说的对,他们这个是流程上的问题,从现在起,我明确要求他们,所有病人一律按登记顺序、按病情轻重发药,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备注栏里再不准出现‘优先’这类字眼。”
方言点点头,他淡淡的说道:
“你们这里带了头,下面就会照着弄,不能这么搞。”
“还有辨证错误的问题,更不能忽视。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培训还不到位,后续必须加强,而且辨证结果存疑的,必须搞清楚再拿药,要不然用了药又没效果,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地整了。”
赵书记和张院长连忙点头:“方主任说得对!我们这就下去传达您的指示,整改到位!”
方言没再多说,继续埋头翻看医案。他发现县城医生的医案相对规范,而那些培训后的公社卫生站医生,记录就粗糙得多,有些甚至只写了姓名和症状,辨证结果都含糊不清。看来何阳说的“赤脚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还是往轻了说的。
翻到最后一本,方言的目光停留在一页复诊记录上,病人症状描述是“乏力、黄疸、肝区隐痛”,辨证结果是“肝郁血瘀”,用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签字的医生是李可。
字迹苍劲有力,备注栏里还写着一行小字:“嘱病人忌辛辣油腻,配合茵陈煮水饮用,每周复诊一次。”
方言看了下他的记录,不仅辨证准确,还加了辅助治疗的建议,比有些只按方子抓药的医生强多了。
“这李可的医案,倒是规范得很。”方言指着那一页,对何阳说道。
何阳点头:“李可大夫不管是坐诊还是写医案,都格外认真,他的医案从来都是条理清晰,备注也详细。”
方言合上医案,站起身:“县城这边的情况我大致了解了,问题不少,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药材分配和辨证用药的整改,就拜托赵书记和张院长了。”
赵书记连忙应道:“方主任放心,我们今晚就开班子会,落实您的指示,一定把问题整改好!”
方言接着说道:
“走吧,现在去看看门诊那边的情况。”
“好嘞!”何阳立刻应下,指着外边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