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第313章 “故地”?重游(2/2)
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心中的猜测仿佛被进一步印证,再次开口时,廖子笙的语调里染上了细微的哭腔,源于一点点不被告知的委屈恼意,但更多的是心疼:“你为什么非得闷在心里,不跟我说呢?我可以帮你想办法。”
“我从来没见你这样过,每天心事重重的,跟丢了魂一样。”环抱住她的双手默默收得更紧了,女孩发出的字音越发哽涩:“呦呦,你这样……我很担心你。”
孟呦呦翻过身来,与她拥抱,喉咙同样涩涩的:“子笙,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瞒着你的,只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孟呦呦语气愧疚且无力,“就连我自己也还什么都不能确定。”
近四年共处一室,每天形影不离的两个人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尽管廖子笙对她极力隐藏的秘密心事一无所知,但此刻也能感受到她整个人透出的深深无助和煎熬。于是赶忙道:“我不问了,我再也不问了。不想说就不说,我只是希望你能开心。”
“嗯,我知道,我会的。”反倒是孟呦呦安抚起了情绪失控的廖子笙,她一边轻抚着女孩的背,一边温声说:“没人可以帮我,我得自己去寻找答案。”
既然不愿意相信那些记忆都是假的,那她就去找他,起码要找到他存在过的痕迹,给自己的心一个交代。
…
飞机落地西明市正好中午十二点,孟呦呦索性在机场附近吃了顿汉堡可乐快餐,垫饱肚子后,叫了辆网约车去动车站。
京市没有直飞番州的航班,孟呦呦定了当天下午从西明去往番州的动车票,行程略显紧凑。
从番州市火车站出来,眼前城市的景貌自然同记忆深处的场景大有不同。
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很到位——站外广场的地砖铺得平整划一,广场边缘的人行道旁,绿植修剪得整整齐齐,灌木丛沿着护栏排成笔直的线条,沿街的商铺一字排开,铺面都是统一的玻璃门和蓝底白字招牌,透着股舒适的秩序感。
这里没有架在三轮车上的流动早点摊子,没有修鞋匠的小马扎,听不到鞋匠师傅放在脚边的收音机里传出来邓丽君的甜美歌喉,更没有背着蛇皮袋的拾荒老汉在站口徘徊。
孟呦呦像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名叫“番州”的边陲小城。同每一位提着行李从火车站出站口走出来、到这边旅游的外地游客一样,感官触梢被撩动,自然萌生出丰富的新鲜感,并怀有对未知事物的期待。只是她的心底多了那么一丝不同寻常的惶然,越靠近,越情怯。
为图方便,下榻的酒店定在了番州市火车站周边,孟呦呦洗完澡后没打算出门觅食,拿手机点了份外卖后,便坐在床上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她靠坐在床头,笔记本电脑稳稳垫在盖着薄毯的腿上,屏幕冷光映亮她额角沾湿水汽的刘海须,指尖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往搜索引擎的输入框里打出了几个词组:「八十年代中,番州边境,六二四边防团,驻地」。
点击确认的瞬间,鼠标指针转了两圈,网页缓缓跳转,可屏幕上弹出的搜索结果却寥寥清清,大多是些碎片化的公开记录——有六二四边防团当年参与打击边境偷渡的集体表彰,有某次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事迹,还有地方军事史公众号发布的两篇老兵回忆军旅生活的短文……可翻遍十几页结果,孟呦呦完全寻找不到任何有关驻地旧址的信息。
指尖滑动鼠标滚轮,目光扫过屏幕上的一行行缺乏具体眉目指向的文字,对此,孟呦呦的心里早有预料。毕竟四十年的时光太过漫长,足以让一座城市改头换面。
过去的四十年间,乡镇合并、道路变更、基建开发,原址改名变更太过常见。昔年一块鸟不拉屎的荒地,现在可能林立着高楼大厦。况且出于裁军、换防需求和编制改革等缘由,部队番号调整和更换驻地也是常态。
孟呦呦抬手揉了揉眉心,关掉当前页面,转而改换检索策略,删掉重新输入:「番州市退役老兵论坛。」
点进论坛后,孟呦呦大致浏览了下网站界面的板块设置和十几篇高点击量的帖子,心间渐渐有了思路,她斟酌着行文用词写下了一篇求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