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中国最成熟的现代主义小说(1/2)
“哗哗!”
窗外的绵绵秋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办公室里不知何时点亮了柔和的灯光。
巴金老师视线扫过最后一行蓝色字迹,混身肌肉绷紧,声音低沉的念出声来:
“直到现在……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是我拆散了他们……所以,我要把错过的幸福还给他们,在小说里。”
“这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这是一份迟来的仁慈,一份迟到的赎罪,我把幸福还给他们了。”
念完这最后一句话,巴金老师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
原来第三部分的重逢,相遇,相爱,道歉……这些在战争过后的美好,全都是虚构的。
那个敢爱敢恨,坚贞不移的绿裙女子,那个惨遭污蔑,在战场上生死搏杀、保家卫国的青年早已死在了日寇的枪炮之下……
而那个造成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少女,却在战争和时代的倾轧中活了下来,最后还去往了台湾避难。
终日在无边的愧疚和痛苦中,备受良心的煎熬,最终选择赎罪忏悔。
但这样虚构的美好幻想,这样的赎罪方式,真的能算作真正赎罪吗?
曹含玉在向谁赎罪?谁又能给予她宽恕?
没有谁,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做到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沉重深刻的哲思。”
巴金陷入深深的沉思,最后叹息道:“有些错误一旦造成,就永远无法真正弥补。当受害者已经逝去,忏悔的对象不复存在时,赎罪还有什么意义?”
不过想到这里,他却隐约感觉到程开颜想表达的并非赎罪没有意义这一点,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或许程开颜认为这里的赎罪其实有意义?
“爸?您可算是看完了?”
这时,办公室里陡然响起幽怨的声音。
“谁!”
让巴金老师心中猛然一惊,迅速抬头向声音处看去。
“是我!你闺女儿!”
李小林坐在沙发上转身看过来,举手应道。
“哎呦喂……你吓我一跳,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巴金老师捂着扑通扑通乱跳的心口,没好气的说道。
“早就来了,是您一直沉迷小说,没注意到我而已,您看看现在都几点钟了?”
李小林边说边起身走了过来,她站在父亲的身侧,从怀里拿出一个铝制的盒饭递过去,“吃饭吧,都快两点钟了!”
“唉?两点了吗?”
巴金老师接过盒饭,触手尚且温热,不禁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还是热的啊。”
“我揣兜里呢,怎么样,我对您好吧?”
李小林扬起下巴,邀功道。
“好好好,就你最好行了吧?”
巴金老师好笑的伸手戳了下女儿的额头,李小林这个闺女儿出生得比较晚,四五年出生,那年他都四十一岁了。
老来得女,自然也最得他的宠,一直留在身边陪伴,工作也是在他身边当编辑助理。
“烧茄子,西红柿炒蛋,您看看合不合胃口。”
李小林揉了揉被父亲粗糙手指戳疼的额头,又把饭盒抢过来打开,询问道。
“只要是你做的就行。”
父女二人说笑一番,起身到沙发上坐下吃饭闲聊。
李小林也趁此机会,把桌面上程开颜老师的那摞装订齐整的稿件拿到手。
“爸,您觉着小程老师这篇作品怎么样?您看得都快入了迷,应该很不错吧?”
她好奇的看向父亲。
“嗯……”
巴金老师咬着筷子沉吟片刻,这才缓缓评价道:
“程开颜的《赎罪》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
如果说王蒙在今年第三期《收获》上,发表的那篇《杂色》是中国作家化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上的一次先锋实验的话……
那么程开颜的这篇《赎罪》则完全可以称之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在现代主义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完整,更成熟。”
“嘶!”
话音落入耳中,李小林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双手下意识紧了紧怀里的稿件。
天呐!
李小林惊疑不定的望着父亲,老实说她不是很敢相信。
王蒙老师和程开颜老师二人,毫无疑问都是当今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但非要分出个高下的话,想必很多人都会选择王蒙老师,他威望更高,资历更深,文学道路也走的更远,其影响力也不是程开颜能比的。
但现在有个人居然跟她说,程开颜老师在现代主义文学道路上,要比王蒙老师走得更远?!
若不是眼前这个人是她的父亲,是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巴金老师,她肯定不会相信。
“呵呵,我就知道你不信。”
巴金笑了笑,放下筷子解释道:
“首先意识流、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中技巧,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在尼采“上帝已死”、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等哲学与历史背景下自然内生的产物。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国家制度,经济体制,发展程度不一样,产生的问题也和他们不一样。
有句话叫做,文学大多是探讨社会问题。
西方讨论的是人类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战争后中异化。
讨论的是人类普遍的,形而上的问题:如存在的虚无、语言的不可靠、世界的荒诞,人性的扭曲……
而我们当下文学,不管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知青文学讨论的终极问题是:
如何表达十七年时期后,个体与集体的创伤记忆。
用国外的写作手法,写中国当下的故事,就难免出现一个问题,生涩,稚嫩,不圆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