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太子荣(2/2)
“不会的,没发生什么意外就好,这里不比內地,处处都需要格外小心。”傅奇在电话里叮嘱说,“你和夫人先好好休息,明天中午我派车过去接你,带你去见你要见的人。”
“好。”
江弦掛断电话,心中不免感慨,自己只是过来一天就遭遇这样的麻烦,可见那些长期留在这里战斗的人过得又有多不容易?
翌日,江弦和朱琳两人坐上车子,在饭店和傅奇匯合。
而在场的还有一个看上去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傅奇给他和江弦做起介绍:
“这位是陈荣美先生,新宝院线的老板。”
“这位是来自內地的江弦先生,陈老板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
“怎么会不认识呢?”陈荣美一见到江弦就非常感兴趣,“今天本来我已经安排满了,一听说是江先生要见我,我立马把所有的安排全都推掉了,我本人呢,不仅看过江先生的电影、电视剧,还是江先生的忠实读者,尤其是那本《天局》,我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这次我还专门带过来了,想让江先生给我签个名。”
说著,陈荣美就从旁边的手下手上拿过一本《天局》,还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在香港想要弄到可不容易,可见陈荣美绝对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陈老板客气了。”
陈荣美投之以桃,江弦也报之以李,“我这次过来也不知道给陈老板带些什么礼物,后来还是我夫人提醒,让我带了一套自己的出版作品给陈老板,我一开始还担心陈老板不喜欢,心中有些忐忑,现在倒是心情放鬆了不少。”
“哎呀,太荣幸、太荣幸。”
两拨人都说著客气话坐了下来。
这个陈荣美呢,就是香港如今的第四大院线,从御三家嘉禾、金公主、德宝里杀出来的新院线,新宝院线的老板。
新宝一共两个老板,一个是陈荣美,一个是金公主跑出来的二老板冯秉仲。
影圈中人分別称为“太子陈”、“太子仲”,因为这两人分別是陈俊岩家族、冯澄秉家族后人。
陈荣美所处的陈俊岩家族,上一代兄弟六人,祖籍闽省。
二十年代,大哥陈桥枝单枪匹马到马尼拉打工,短短几年时间就赚到上百万,其后陈俊岩与四个哥哥投奔大哥,开製衣厂、杂货铺分散投资。
四十年代兄弟,六人已经是马尼拉当地的知名富商,成立了当地有名的南源贸易公司。
等到六十年代,老六陈俊岩回到香江发展。
在购置一幢商业大厦只要百十来万的年代,陈俊岩拿著至少一千万港幣回香江投资,因为自己喜欢看电影,所以先买下摩顿台一片地皮开设第一间新都戏院,又在谢菲道和铜锣湾买进地皮,扩建百乐戏院和总统戏院。
香江电影圈的人一看来了大水喉,都想从他身上薅点羊毛。
彼时的邵逸夫跑去忽悠年轻的陈俊岩,说:
“傻仔,你这么快就在同一区开三家戏院,岂不是自己打自己?”
“况且你有片源吗?”
“听我的,我每个月给你五万块,你把三间戏院租给我十年,我们邵氏出了名的片源多,我们租下来每个月放映不同的电影,这样你就不用担心片源和客源问题。”
陈俊岩本来已经打算签合同了,越想越不对劲,赶紧给五个哥哥去了个电话。
陈桥枝一听就知道六弟被六叔骗了:
“十年期內租金固定五万块?你真是傻仔来的,邵逸夫如果真的想租你的戏院,告诉他三年一签,三年后按照地价、戏票涨幅再考虑重新续约。”
临上律师楼签约前,陈俊岩把大哥的建议告诉邵逸夫,六叔一看傻小子醒悟,当即拒绝签约跑人。
之后陈俊岩又先后开设佐敦的快乐戏院,观塘的富都戏院,五间戏院组成了六十年代香江的一流院线,联合国泰机构製作《家有贤妻》一类的电影,全院爆满是常有的事,陈俊岩还专门邀请邵逸夫来参观,看得六叔垂涎不已。
六十年代中期,正在陈俊岩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马尼拉传来噩耗,大哥二哥三哥先后过世。
陈俊岩只得放弃香江戏院生意,回去主持南源贸易公司大局,五间戏院便承租给邵氏、佳禾、百老匯几家院线。
今时今日,陈俊岩也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家,没有精力再回香江经营院线,所以这次推举家族的第二代子侄出来,回香江继续涉足电影生意,也就是陈荣美。
陈荣美是二房的人,南源第二代分家產的时候,香江这五间戏院就分到他手里,所以他在香江电影圈有个南源太子的名。
不过陈家五间戏院向来还是承租出去,不亲自经营,这次不知自由总会怎么说服他,居然回香江主持大局,收回所有戏院的承租权,还费一亿两千万买下另外十间独立戏院,一举成立新宝院线,实力非常强劲。
而也正是他这条新宝院线的出现,这才打破了之前的香港三大院线格局,到了后面90年代,香港已经是五条院线並立:
金公主,嘉禾,永高,新宝,东方。
至於新宝的另一位老板,冯秉仲,他们冯氏家族更是在香江势力盘根错杂,之前跟雷爵坤合组金公主,投资、发行、外埠全靠冯秉仲去做,而且当年也是在他的劝说下,徐克这才离开新艺城,决定自立门户,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壮大了金公主的卫星公司阵容。
而他和陈荣美又有著非常不错的私交,新宝院线的五间戏院都一直是他在亲手打理。
不过今天约来的只有陈荣美一个人,而约到陈荣美对江弦来说也就足够了。
“我听傅先生说,江先生是想来香港做点电影生意?”陈荣美问说。
“没错。”
江弦大方承认下来,“我想在香港搞一家独立电影製作公司,不过我在香港人生地不熟,知道小电影公司的电影上不了德宝、嘉禾、金公主的三条院线,不过听说陈老板手里还有一条.”
“我这条院线刚刚成立。”
陈荣美对江弦很感兴趣,新宝刚刚成立,又不自己製作电影,他手上正缺“良將”,而先后写出《少林寺》《霍元甲》两部名震香港影视作品的江弦,又怎能让他不覬覦呢,但就算是再馋,他也实话实说。
“论规模和底蕴,我恐怕是比不上三大院线的,江先生准备做多大的电影生意?”
江弦笑了笑,“还请陈老板指教。”
“江先生初来乍到,对香港不太熟悉。”傅明也跟著开口。
陈荣美点上一支雪茄,抽了一口,缓缓道:
“那我就讲一讲,江先生,不是我卖弄,我有什么说什么,在香港做独立电影公司,其实很难活下来,德宝、嘉禾、金公主三条院线垄断了全香港的电影生意,你要做独立製片,那在海外得有门路,一句话,你得能收到热钱,热钱丟进来,这电影生意才能做起来,这还没完,这时候还得能上院线,档期差,你电影拍的再好,也赚不到一毛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