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登基后(1/2)
文臣武臣在老王的治下压抑久矣,果郡王允礼才华出众,康熙帝在时便格外疼爱他,臣子们自然都愿意支持他,叛乱只躁动了一日,很快便平息下来。
允礼清理了皇兄留下的遗属后,迫不及待把甄嬛迎接到身边,虽然往时与甄嬛私会,她会恶语相向,严词拒绝他的感情,但允礼知道她是碍于皇兄,而非对他无意,现下已经打破了藩篱,冲破了阻碍,再没有能够阻隔他们相爱的事物了。
甄嬛受了老王这么一遭,早就明白男人的誓言转瞬即逝,却还是忍不住对明眸皓齿、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允礼动情,她只说服自己像那杨玉环一般别无他选,便安心留在允礼身边了。
登基需择吉日,允礼迟迟不肯把孟静娴接进宫中,主持中馈的事宜都交给了他的生母,以前的舒太妃,现在的皇太后,自己便和甄嬛浓情蜜意,逍遥了好一阵子。
逃避是没有用的,哪怕允礼天天与甄嬛痴缠在一起,装作忘记那些麻烦事,也始终有人不识趣,反复提醒他把孟静娴迎入中宫,直到母亲也来劝他,带来了孟静娴被诊出有孕的消息,允礼才不得不宣旨封后。
还好甄嬛善解人意,没有责怪他,反而不断宽慰他,他也不愿寒了甄嬛的心,将她记入钮祜禄的名下,与封后的旨意一同下达,给了她贵妃的名位。
他原以为只要自己平衡得当,后宫便不会泛起波澜,前朝也能轻松把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允礼却越发觉得不对劲来。
孟静娴做了允礼的皇后,把太后觉得烫手的活全部接了过来,办理妥当,既笼络了太后,又证明了她的能力,平日即便允礼偏心偏宠甄嬛,也没有一句怨言,当真是贤惠的妻子。
她擅长诗词歌赋,懂得揣度人心,事事体贴周到,每次她侍寝的次日,都会早早起来,将允礼晨勃的鸡巴含在口中,眼带笑意地侍奉,加上久久不将她迎入宫中,下了她的面子,允礼心中始终对她有着愧意,他慢慢也对孟静娴上了心。
自孟静娴顺利产子,她便站稳了脚跟,坐稳了后位。
甄嬛则完全不同,她总是在允礼提出要尝试点新鲜姿势的时候言及其他,暗戳戳表达出抗拒,对他似乎没有孟静娴那般深情,始终防备着什么,明明他根本不可能伤害她。
直到有一日,看到甄嬛和她与皇兄生的女儿亲昵的温馨景象,允礼终于爆发了,他合理怀疑甄嬛对皇兄旧情不忘,她当时当日拒绝他,肯定是真心实意,嫁给自己做贵妃,也只是迫于他是皇位的继任者。
怒火上头,允礼扭头就走,一个人在养心殿生闷气,传唤人来,挑了个贞操带来,让人呈给甄嬛,命她佩戴上。
那贞操带是玉石所制,上面镶嵌了诸多宝石,形成阳具上的点点凸起,龟头处雕刻了凤鸟花纹,穿在腰上的皮革拿蜀锦裹了一圈,一看便是贵人才能用的,被太监呈在盘上走了一路,叫旁人也瞧了一路,也不知这是恩宠,还是羞辱。
甄嬛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允礼不在身边,旨意已下,没办法撒娇推拒,只能领了旨,回到屋内将那硕大之物塞入体内,穿戴好,再出门去,向传旨的太监表示自己已经受用,方便他回去传话。
看见贵妃走路比平时格外婀娜,双颊的红云蔓延到眼角,媚眼如丝,传旨太监都怔了神,直到被人呵斥了,才慌张请了罪,逃也似的离开了。
听了太监的回复,知道甄嬛乖乖听话,允礼也觉得自己做得过头了些,总归只是些无影的事,不该向甄嬛发脾气,他只是因为前朝诸事不顺,才迁怒了甄嬛。
等到允礼登基称帝后,才明白了皇兄的苦楚,做皇帝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大权在握,反而因为身居高位,做起事来束手束脚的。
当初他造反时,文靠孟国公,武靠年家将,助力颇多,现在却成了阻碍,尤其以年家首当其冲。
年家借从龙之功重新掌握了兵权,紫禁城守卫这条命脉被他人把控,允礼坐立难安。
有了先帝时期狡兔死走狗烹的经验,年家更是不加收敛,趁允礼初初登基,正值势力薄弱之时,大张旗鼓收拢人心,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偏允礼还拿他没办法。
烦恼之事萦绕在心间,允礼也淡了对甄嬛的愧疚,与之相反,升腾起来的,是一股掌控欲。
朝政他掌控不了,后宫的女人他总能掌控吧。
允礼吩咐下去,让人把他每日的屎尿送到御膳房里,制成糕点饮品,日日不得间断,全部赐给甄嬛。
御赐的食物不比其他,再怎么难吃,也要感恩戴德,全数吃光。
只有让自己的排泄物进入到甄嬛的体内,从喉咙到肠胃,按照顺序一一走一遭,允礼才有这个女人是属于他的实感。
允礼也想日日陪在甄嬛身边,那样快乐的日子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必须要考虑朝政大事。
为了压制年家,允礼不得不依靠皇后孟静娴的母家,但是要动用国公的势力,他在后宫对待孟静娴的态度就显得不够诚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