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5章 造搬(1/2)
第1275章 造搬
宋国如火如荼地在开府建牙,任命各级官员,同时着手向外扩张,瞧这样子正要大干一场。
而在北方的永国,朱慈炤也在同其长史黄安商谈此事。
大明允许外封藩王开府建牙的旨意不仅是给宋国的,还包括永国在内,朱慈炤自然也接到了这个旨意,而且因为永国靠北方距离大明更近些,他接到这个旨意实际上要比朱敏澄更早些呢。
不过相比朱敏澄,朱慈炤的态度却没那么兴奋,反而略有忐忑。他甚至没有做任何动作,暂时把旨意压了下来,打算先看看南边的宋国究竟是如何反应再做决定。
毕竟朱慈炤和朱敏澄不一样,虽都是亲王,可他这个亲王是太上皇的皇子,随着当今圣上当年以靖难名义入京掌控朝政后,他的父皇崇祯就彻底失去了权力,由皇帝成为太上皇,实际上已成了被软禁的废帝。
亏得朱慎锥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更没学当年朱棣来一个“自焚宫殿,下落不明”的结局,这才让他们父子留下了性命。所以朱慈炤这个永王说起来只是一个名头,实质就是囚徒,在这种情况下能保全性命就算不错了。
原本朱慈炤以为自己这辈子会和父皇同两位兄长一般被囚禁在宫中,当一个笼中鸟了却此生的。但没想突然就有了机会,皇帝突然打算外封藩王,由此询问太上皇是否愿意让其“太子”接受此事,如愿意的话可外封海外,离开皇宫恢复自由。
这件事几年前太上皇征询了永王的兄长,也就是之前崇祯朝的太子也就是现在的安王之意,但安王生怕此事是个圈套,万一皇帝打着这个外封的名义是准备向自己动手,一旦同意去了海外,海外离着大明如此遥远,水土不服再加各种意外随时随地可能丧命。
假如这样不明不白死了,天下人根本就挑不出毛病来,充其量感慨安王的运气不好罢了,更不会往当今圣上要弄死他们这方面去琢磨。所以安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没有答应此事,至于朱慈炤的另一个兄长定王朱慈炯的想法和安王是一样的,在两个哥哥都拒绝此事的情况下,平日没什么存在感的朱慈炤反而从中看到了机会。
当年朱慈炤的年龄并不大,仅仅也就十岁出头而已,而且相比两位兄长,朱慈炤的性格更为跳脱,一心希望离开深宫出去看看,如果能成为一个自由人哪怕放弃自己永王的身份也是值得的。
不过朱慈炤自己也清楚,因为父皇的缘故,自己恐怕这辈子都离不开深宫了,这让他很不甘心,而突然发生的外封藩王之事让他一下子就看到了机会,在他看来两位兄长拒绝此事虽有理由,琢磨下来不去的确更稳定,但朱慈炤同时也认为这件事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就算圣上真有这样的打算,可自己一不是嫡子,二也不是前太子,皇帝根本没必要先朝自己下手,就算做样子也应该善待自己,所以自己主动请求外封的话应该没有性命之忧。
就这样,朱慈炤在两位兄长拒绝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了他愿外封去海外的想法,朱由检没想到自己这个平日里学业普通,甚至不太为他所喜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想法。
考虑再三,朱由检认为让朱慈炤接受外封或许是个不错选择,借此机会可以试探一下皇帝外封藩王的真正打算,就此外封的人选从最初的安王变成了永王,才有现在永国的存在。
当年和宋王朱敏澄一起来到新大陆,朱慈炤选择了此地作为永国的封地,而没有和宋国一样继续南下寻找更合适的地区,这也是朱慈炤的谨慎和聪明。
在他看来,自己的身份尴尬,根本无法和宋王相比,能有这么一个地盘为封国就很不错了。而且他所处的永国虽气候不如宋国,但资源却是不差,无论是土地肥沃还是山林茂密,只要经营的好这些都足以养活永国的人口,让自己在这安稳居住,逐步发展了。
这几年下来,当年的大孩子已渐成年,朱慈炤的性子也比之前稳重了许多。经历了最初的忐忑和定居后的兴奋,永国也在他的手中逐步成型,一点点发展壮大。
可相比南边的宋国,永国面临先天不足,朱慈炤这个永王手中一没什么人,二也没什么财物,他可不像朱敏澄背后有着皇帝和太子的支持,来新大陆的时候不仅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更手中有着不少财力。
朱慈炤手中除了皇帝指派给他的几十个人外,还有就是从辽东整编的千余八旗了,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千多人,此外就连物资什么的也都是按例配备的,财物等少的可怜,永国初建到处都要钱,朱慈炤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如果不是因为大明远洋海军在永国设置码头和港口,协助帮忙建造了新永州城话,朱慈炤等人恐怕连住的地方都没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