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241章 “中途岛缺乏淡水”

第241章 “中途岛缺乏淡水”(1/2)

目录
好书推荐: 法兰西之父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人在魔卡,策反知世 吞噬星空:我在诸天刷新人设 从谎言之神到诸世之主 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莽荒纪之风雷惊弦 柯南:我在东京当财阀 人在吞噬,软饭硬吃成真神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241章 “中途岛缺乏淡水”

“什么?鲁路修那小子发动登陆第一天,就顺利夺取了巴统港?”

4月11日清晨,原本还剩两三天新婚假期的鲁普雷希特元帅,刚刚才从新天鹅堡卧室的床上爬起来,就被这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喜讯震得有些头晕。

惊喜也是会头晕的。

“是的,殿下,昨晚就胜利了,不过我们怕打扰您和夫人休息,没敢立刻汇报。”侍从官小心谨慎地解释着。

“这小子,真是太让我意外了!这都能那么快成功。不行,我不能再在后方待了,立刻今天就安排专列,送我回前线!”

鲁普雷希特元帅这时候还哪里顾得上才新婚不满半个月、还有个不到20岁的小娇妻需要满足。

“有这么紧急吗?”夏洛特.威廉明娜夫人不懂军事,稍微有些怅然地追问了一句。

“亲爱的,当然有!我要是再不赶去前线,就太说不过去了,说不定鲁路修那小子自己就打进第比利斯、又打进巴库了!”

鲁普雷希特元帅安抚好妻子,正要吩咐准备启程的事儿,忽然又想起一点,连忙追问侍从官:“巴统登陆成功的消息,报纸上还没报道吧?总参谋部应该知道了?陛下知道吗?”

一连数问,弄得侍从官也有些无所适从,好一会儿才确认清楚情况,又急急忙忙来回报:

总参谋部应该是昨天深夜就知道了,陛下那里就不知道了,要看总参谋部的人是否有连夜打扰陛下休息。

鲁普雷希特想了想,这事儿为难下面人也确认不了,就亲自挂了个长途电话到柏林,跟法金汉总长打听。

法金汉倒是干脆,直接在电话里告诉他:“我也是今早确认陛下起床后,才刚刚向他汇报的。陛下还大为嘉奖,还提到说要让高加索人民响应王师来着。

对了,陛下还紧急召见了战俘事务部的巴登部长,巴登部长跟陛下奏对的时候,忽受启发,想到一个点子,说可以组建高加索军,让此前愿意跟我军合作的高加索地区非露沙族战俘,重新组建成新部队,回高加索地区跟露沙人消耗战。

还可以从西线香槟地区抽调几个填线的高加索战俘师,立刻投入战斗形成战斗力。这事儿你跟巴登部长联络一下吧,快的话那些准备充分的部队,两三天内就能起运。”

鲁普雷希特公爵在电话里听得眼睛都直了,大呼可惜:“怎么不早说!早知道还有这些资源可以调度,我们第6集团军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捉襟见肘了。

不过还好,现在前线才刚刚打开局面。这也不能怪你们,也不能怪巴登老弟,是鲁路修那小子在前线进展太快了。”

事实上现在才想到这事儿也不算晚,因为再早的话,他们也没那么多海军、海船资源去运兵。

鲁路修的两个军就不是黑海船队一次能运完的,再跑第二趟时,能把席兰德中将的德6集第1军也捎上就不错了。

所以指望海船队回敖德萨接“高加索军”,至少得第三趟了。如果中间船队还要海运一次补给物资,那就得等第四趟。

从敖德萨到巴统好歹也上千公里路程,普通运输船最多开12节,也就是时速20公里左右,两天两夜能跑个单程就不错了,算上装卸货维护和人员休息,一个往返至少5~7天。

所以4月10日第一批部队抵达巴统、第二批从塔曼半岛去巴统至少要13日(这一趟路程近)、第三批物资得18~20日、第四批至少4月25日以后。

如今是4月11日,陆军部门只要确保要去东线的“高加索军”在4月20日之前坐火车运到敖德萨就行了,所以时间还算是宽裕的。

而鲁普雷希特公爵本人,根本没敢多待,他只是等到了4月12日,就踏上了东去敖德萨的火车,坐了两天车后,在敖德萨又休息了一日,4月15就想跟随少数几艘军舰,先去巴统看看情况。

不过,因为行程和别的一些意外,他最终还是不得不听手下的劝,没赶得那么急。

……

后方的皇帝、国王、总长们为巴统港的快速突破欣喜不已的同时。

在高加索前线,鲁路修和冯.霍洛、李斯特两位军长,进展也是非常迅猛。

4月11日当天,冯.霍洛军长就带领德6集第3军沿着乔鲁赫河河谷逆流而上,一路往第比利斯方向进攻。

从巴统出发,最初60公里山路坡度比较大,并不适合坦克突击,所以主要靠山地步兵沿着山谷进攻。

地形比较险峻,两侧高地如果有露沙军队埋伏,绝对能造成不小的威胁。所以冯.霍洛中将进攻得还比较谨慎,都让轻步兵上山搜索、避免中埋伏,推进速度也不得不慢一点。

4月11日当天,军队只推进了10几公里,沿途也击溃了几股抵抗的露沙军队。但随后冯.霍洛就发现,敌人并没有什么骚扰游击的力量,露沙军队的抵抗都是堂堂正正的堵山谷防守,进攻的德玛尼亚军只要以力取胜即可,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

4月12日开始,推进就明显快了不少,加速到近30公里。

到了13日,冯.霍洛很快就发现了新的情况,原来竟有不少当地的格鲁吉亚人、听说有跟露沙作战的外国部队打进来了,竟纷纷过来投效,帮忙引路。

原本因为战火逃散的当地铁路工人,尤其是后方巴统港的铁路工人,也纷纷过来为德玛尼亚军效力,表示会帮忙提供检修,修复露沙军队撤退时破坏的铁路,还愿意组织巡逻队帮德玛尼亚军护路。

冯.霍洛中将跟露沙人打了那么久的仗,从没打过这样被人民竭诚欢迎的仗,一时都有点懵逼了。

但不管怎么说,4月13日午后,他就顺利打进了巴统港东北偏东方向65公里外的小城库洛。

这也是一座沿着乔鲁赫河河谷与巴统-第比利斯-巴库铁路的小城市,只有不到10万人口。

虽然两天半才推进了60多公里,但这段路好歹是山谷爬坡最陡峭的路段。后续从库洛再到第比利斯的200多公里就相对好走一点,可以让坦克担任先锋,进攻力度也会大大强化。

经过3天的激战,冯.霍洛中将的第3军也略微有些疲惫,按照鲁路修的计划,后续就该和李斯特的独立军以及“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交接棒、由休整了3天的独立军接替后续一轮的进攻,而第3军则转入就地防守、维持后路和填线。

鲁路修、李斯特和冯.霍洛就在库洛城内简单交接了一下战斗任务。

冯.霍洛也说起最后阶段的一些见闻,希望能帮到参谋长和同僚:

“昨天晚上开始,就有得到消息的格鲁吉亚当地人来投奔我们,没想到格鲁吉亚人对露沙人也有一定的仇恨。我原本还以为只有那些跟奥斯曼完全相同信仰的当地人才会这么坚定地跟露沙对着干。”

高加索地区有很多当地人非常不满露沙,甚至常年有武力对抗,这个是众所周知的。比如达吉斯坦人、切尔克斯人,还有阿布哈兹和阿扎尔人。

但那些都是曾经跟奥斯曼帝国信一种信仰的,被露沙人夺走家园强迫迁移,才有深仇大恨。

冯.霍洛将军原本以为格鲁吉亚人算是相对中立的,没想到来了之后才发现,竟也有那么多人苦露沙久矣。

“这很正常,我估计只有阿塞拜疆人是相对中立的,或者说他们跟波斯更接近。而亚美尼亚人是绝对亲露的,格鲁吉亚人是反露的,我们可以有限利用格鲁吉亚人,尤其是他们的铁路工人,这对于我们维持后续进攻的后勤有很大帮助。

不过具体怎么拉拢不用你们操心,你们没有这方面的授权,我也不会乱许好处的。否则要是最后言而无信做不到,那我们和劳伦斯那个狗杂种还有什么区别。”

两位中将军长也深以为然,便没有再操心拉拢当地人的事儿,他们只管作战。

鲁路修则连夜分出精力,接见了一些当地势力的头面人物,

包括一名格鲁吉亚的铁路公司负责人,还有一些高加索当地的切尔克斯山民部族首领,安抚了他们一下,让他们配合德玛尼亚军作战。

个别胆子大的部族首领和铁路公司负责人,还向鲁路修问起将来能给他们什么待遇,甚至还问起是否能让他们自己族人建立统治。

鲁路修当然很谨慎:“一定程度的自治是可以的,但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不可能。不过,除了格鲁吉亚人以外,我相信本地其他族人,很多都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百年里被露沙人驱赶过来的,你们原来在北高加索有自己的家园。

如果是在大高加索山以北,我相信帝国将来有可能给你们自治的权力甚至更多的东西,总之你们愿意去越北边生活,自由度就越高,这是帝国对高加索问题的指导精神,但我只是一个集团军参谋长、外加跟战俘与占领区事务部的巴登部长有点私交,仅此而已。

我如果许诺更多,那就越权了,希望你们理解。我们德玛尼亚人是言而有信的,所以不会随便夸口。我也知道,你们很羡慕南边中东地区那些部族,他们听了麦克洪跟劳伦斯那些布列颠尼亚狗随便吹牛,觉得自己将来能无法无天。但布狗的历史信用早就证明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信用可言,南边那些相信夸口的部族,最后肯定会付出代价的!”

(注:麦克洪的全名属于敏感,所以拿掉了他名字里的第三个字,下同。1916年在中东兴风作浪的劳伦斯其实级别很低,他的顶头上司是印度殖民军军长麦克洪少将。麦克洪的顶头上司才是埃及总督、原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

那些格鲁吉亚和切尔克斯人也没敢要太多,看鲁路修说得还算有诚意,至少能自治了,也就先认了这个结果。

次日开始,当地人对德玛尼亚军的配合愈发强烈了,进攻部队也因此更加顺利。

隆美尔代替鲁路修率领“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的150辆一号坦克以及两个半履带的机械化团,作为全军的先锋箭头,从库洛往第比利斯方向提速猛插。

一天之内,竟然就打出了近百公里的突破速度,部队连军粮都不用带,沿途的山民都从短缺的口粮里挤出一部分来给进攻部队。而隆美尔也都暂时给当地部族打了白条,表示只是拆借,等过几天铁路贯通、后方的物资列车开过来,会还等量的粮食给他们的。

当然粮食的种类肯定不可能一样,当地山民拿出来的可能是畜牧产品,还给他们的就只能是面粉或玉米土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帝国大闲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青简史记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庆余年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返回顶部